摘要:蒙古民歌风格受地域影响,体裁明显区别于其他歌曲,自成一派,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为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将蒙古民歌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音乐,获得全方位欣赏。本文就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兴趣与能力做出努力。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活态传承
在我国众多的民歌色彩区中,蒙古民歌题材丰富、独树一帜,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通过音乐歌曲将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促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而蒙古民歌与音乐审美教育相结合,可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体现出对蒙古民歌风格元素的传承,在音乐走向科学化、大众化的同时,体现高校音乐教育在其中的传承意义[1]。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音乐风格
所谓音乐风格是指音乐构成要素从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从蒙古族民歌来看,它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旋律连绵不绝,体现出蒙古族所生活区域宽广辽阔;短调民我一般以固定的律动节奏为主,表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蒙古族民歌的旋律呈现驼峰式的线条感,从调式的主音或者属音开始,先上行至最高音,再下行至最低音,这种旋法的表现特点体现出马背上的蒙古族特点。蒙古族民歌的长调民歌以自由节奏为主,短调民歌则更多的表现为固定的节拍和均分性律动。从这些音乐风格看来,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在我国众多民歌中特点鲜明。
(二)演唱风格
蒙古族民歌在演唱时,非常注重声、情、气三者的有机结合。“声”就是声音,声音要突出拥而不虚、理而不燥的自然发声;“情”就是情感,演唱者需要将歌曲中的情意与自己内心情感相融合;“气”指的是气息,演唱歌曲的气息要做到连贯,特别是在演喝长调时,气息的连贯性会直接影响歌曲的演唱效果。同时,蒙古族民歌又分为汉语和蒙语两种形式。蒙语歌曲在字音上注重阳性元音、中性元和阴性元音的区分,汉语民歌则注重字正腔圆,口型形成饱满的字腹[2]。
二、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传承
(一)充分展示“美的规律”教学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运用“美的规律”进行教育实践,将这种审美能力化为促进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非常鲜明,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非常有帮助,从内心锻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在蒙古族民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又要注重蒙古族民歌属性对人联想与想象能力、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音乐的耳朵”,审美就无从谈起,例如,蒙古族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在歌曲旋律中,要用心聆听,带着想象、联想,可以明显感受到独特的蒙古风情,悠长舒缓的节奏,宽阔的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蓝天、白云和牧场之间。这首歌曲对训练学生多声部的音乐感知能力作用比较显著,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调动联想与想象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利用音乐启发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对任何音乐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这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因为如果少了联想和想象,音乐作品中的内涵是无法体会到,无论音乐作品中多么饱满的情绪、富有生命力的情感都无法被感知,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艺术。蒙古族民歌特色鲜明,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音乐风格分析,还要把学生放置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因为发展音乐感知能力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达到物我统一的状态,促进联想与想象的发挥,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得以提高[4]。
《赞美阿尔泰》中,浓重厚实的持续音和壮丽奔放的高音区完美结合,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创造出一种深邃的艺术境界,这种敏锐感知力的培养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语言文字的符号,就可以让人充分感受蒙古族对天地、宇宙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感受到歌曲中表达出来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由此拥有像草原一样宽阔的胸襟。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提高人的理解与共情能力
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力。蒙古歌曲个性化特点非常明朗,来自于蒙古族人民生活日常的民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理解对暗含的特殊意味进行直观感受,抓住形式、理解其意味,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引发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反映和情感交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嘎达梅林》表现了对民族英雄的歌颂;《哪啦姑娘》表达了对蒙古族姑娘的赞美;《草原恋》表达了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眷恋,不同的歌曲抒发的情感不同,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方向也有所不同。
结语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品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利用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显得非常重要。将蒙古族民歌与音乐审美教学相结合,具有浓郁地域、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更深层次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传承民族文化也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曹瑞清.探析蒙古族民歌风格元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J].黄河之声,2020(08):84-85.
[2]赵博.基于传承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非遗建档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0(01):54-56.
[3]乌兰杰.蒙古族短调民歌词曲关系演变历史轨迹[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3):62-77.
[4]乌兰杰.蒙古族儿童民歌的分类、社会功能与审美内涵[J].中国音乐学,2019(0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