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港股均大跌,A股主要大跌原因为白马股的持续抱团瓦解引发的连锁效应,港股主要因香港财政司上调印花税率至0.13%(原为0.1%),港交所股价大跳水。
消息面上,香港财政紧张的问题成了很多人担心的点,增加的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得前期快速上涨的港股出现暴跌。
情况似乎很糟糕,春节后的亏钱效应十分明显,许多投资人及笔者的客户都慌的不行,纷纷询问是否需要获利了结。
真的很糟糕吗?
先说说港股,我早在去年6月就开始大力推荐港股,入场早的,随随便便收益均在40%以上,也就是说当下我们有丰厚的利润垫,完全可以游刃有余的观望这波下跌。
香港财政出问题并不奇怪,过去几年香港的幺蛾子我们数不胜数,加上疫情的冲击,地产的萧条,港府很有钱才奇怪了,但这对港股有影响吗?
影响很小,本轮行情的影响更小。
我们在之前就说过,香港上市公司中,70%的上市公司利润均来自于香港以外的地区,随着去年多家中概股的回归港股,以及香港本地公司的没落,现在的上市公司利润占比来自于香港本地的部分只会更低。香港政府的财政问题并不会对港股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此外,香港市场最重要的投资逻辑没变,我们当时推荐香港除了在去年出现跌破市净率的史上唯三便宜的情况外,更重要的逻辑在于香港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港股的上市公司早已不是香港本地公司主导,传统的红筹股也不是其热点,新兴产业比例的提升,如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吉利,半导体板块的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医药生物的康希诺、药明生物,科技类的阿里、腾讯、网易、京东等一系列公司,以及马上要回归的拼多多,B站等,这些才是港股的未来。
结合上文,香港现在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资本窗口,扶持香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无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中国对外资本进一步开放层面的意义都无需赘述,这个时候港股想要出现彻底扭转牛转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自1993年以来,历次印花税调整均为下调,而历次下调后四个月,既出现过44%的暴跌,也出现过30%的暴涨。换句话说,看印花税判断市场,基本没有太大意义。
此外,去年下半年境内的大量基金,都对建仓港股热情满满,此次下跌将给港股跌出很不错的入场位置,短线上应该更积极的做多,而不是就此刹车。
做时间的朋友。
再说说A股,抱团白马松动导致的下跌可怕吗?当然可怕,宁德这样的全球电池龙头一天都跌个7%,跌停的白马也有不少。但是不要忘了一句话,熊市多大涨,牛市多大跌。
A股的投资逻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投机和牛短熊长,现在的A股最重要的投资点是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与完善,以及资本市场对于自主技术突破的意义。在经过特朗普在任的贸易问题以及华为事件后,要说国策最注重的几个方向之一,那必然是突破当前的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比如芯片。
而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公司上市,尤其是科创板与创业板,同时又要防范上市后稀释资金,鼓励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以及资金的有序入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短期上涨过快产生泡沫,也不能赚钱效应太差导致投资热情下降使得普通人的钱不愿意入场,这是个技术活。
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效应从政策上看已经是哪怕野火烧不尽,政策也要把春风拦下来,从而将资金赶到资本市场,到现在还迷信地产,那错过的可能是一个小目标。
茅台上涨了多年,股价至今都能得到支撑,原因是其多年来随着股价不断上涨的利润,成就了茅台的股王之名,如果你不相信一两根大阴线能毁了茅台,那同样不该认为一两根大阴线会毁了今天的A股。
反过来看,今天的A股想要实现长期慢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股价与企业盈利增速能够匹配,许多抱团股的短期涨幅确实大幅超过了企业盈利的增速,部分公司的涨幅至少需要数倍的企业盈利增长才能消化估值,这显然短期有回调的必要性,否则肯定将出现史诗级的泡沫。
在去年底时,笔者就曾经提示过,今年要放低回报预期,不要被去年动不动30%- 50%的回报冲昏了头。
冷静下来后,再想想那个90岁的高龄下,见过的熔断次数跟你差不多的老头。
大跌导致的利润萎缩,能让你的回报更合理,更长远,是为了创造下一轮的上车机会。否则,靠运气赚的钱,总要靠实力还回去。
对了,那个老头,他成为股神的生涯平均回报,不过是每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