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元宵节,我都是在城里过的。城市里的元宵节,不外乎是吃汤圆、赏花灯,再有一些猜灯谜的游戏。入夜,公园里游人如织,摩肩擦踵,各色花灯都开启亮光,竞相争艳。
所谓元宵节,不过是一场游园会罢了。人们参与的内容,仅限于吃元宵、看花灯,我们把传统节日过成这样,就不要怪韩国人把端午节申遗了。
而在我的家乡,元宵节是另一番景象。
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对固定日期的节日,除了大年小年,都直接以日期称之。比如过中秋节,我们说过八月十五,中元节,我们只是称呼七月十五,元宵节自然叫正月十五了。
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的庆祝是很隆重的。
先说吃。正月十五我们要吃饺子。最近几年在电视上看到要吃汤圆,大家才开始学着吃汤圆,虽然没人会做。吃汤圆的时间在早上。在家乡,除春节、清明、端午外,其他节日的早餐都是随意吃的。因为这个习惯,吃汤圆就对我们的传统节目没有干扰了。到中午,孩他娘做好饺子馅,全家人就开始围着面桌包饺子了。包饺子不攀快慢,就图一起说个话。当然,一定不要让饺子走水。不像大年初一第一顿的素饺子,正月十五的饺子馅是没有什么禁忌的,爱吃什么馅就做什么馅。这顿饺子大概在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吃。吃过饺子,就到下一个项目了。
正月十五的重头戏在傍晚——送灯。所谓送灯,其实就是点蜡烛。蜡烛不大,也就能燃半个多小时。在旧社会,蜡烛不好买的时候,人们用萝卜做灯。把萝卜切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每段的粗头挖个凹槽,中间插个木棒,往木棒上缠点棉花,萝卜的凹槽里倒上花生油,一个萝卜灯就做成了。那个时候,送灯送的可是名副其实的灯。
不管哪个节日,上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到五点多钟,吃饱饭,村子里的男人们开始行动了。他们人人手里都拿着大把的蜡烛,几盘鞭炮,一兜烧纸。赶到亲人祖宗的坟边,放支鞭炮,烧上点纸钱,然后在坟头找个避风的地方点上蜡烛——这就送上灯了。
这时家里的女人也闲不着,她们也有大把的蜡烛,她们也要送灯。先出门,在村里的磨上、桥上、井边、十字路口等等地方送上灯。然后回家,在自家大门口一边一个送上灯。家里的每扇门都要对应一个灯,单扇门一个,双扇门两个。还有,床前要送上灯,鸡窝狗窝猫窝、羊圈猪圈牛圈,也都要送上灯。在院子里要送天地灯,有花堂的要有花堂灯,供观音财神的要给观音财神送灯……羡慕电视剧里的烛光晚餐?那你是没见过我们家乡的元宵节!睁开眼,满屋子的烛光,走到外面,满世界的烛光。烛光晚餐?弱爆了!
点蜡烛最怕什么?对了,风。正月十五的晚上如果没有风,乡亲们就会高兴的谈论:今年收灯了!意思是祖宗神灵们收下了灯,肯定会保佑风调雨顺,今年一定能得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