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机会,我有幸随着课题组再次探秘西藏。
青藏高原自始新世脱海成陆,开始上升,渐新世夷平;之后中新世再上升,上新世再度夷平。这两次夷平的见证就是青藏高原的高原山顶面。在距今300万年~200万年的上新世末,高原再度上升,经历青藏运动的三次隆升以及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始成今日之面貌,成为了世界屋脊,亦或称为地球第三极。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亚洲季风气候系统。屈原《天问》发问道“地何故以东南倾?”中国古代《淮南子》上有“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可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也是古人关注的问题。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岩层受到挤压,有的褶皱隆起,成为高山,有凹陷下落,成了谷地或山间盆地。于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墨脱的雨林),枯黄的干热河谷,色彩绚丽的高山草甸,贫瘠的漫漫荒漠都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争先亮相,也吸引着无数科学工作者为之惊叹,卑躬前行。
亚东县,因下亚东乡原始森林的存在,也被称为后藏小江南。主要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在此汇集的影响,一直到上午11点,这里仍然处于薄雾与蒙蒙细雨之中。从下亚东出发,沿着国道562一路向北,渐渐感受到喜马拉雅山脉对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屏障作用。到达上亚东乡时,已经出现典型的高山草甸植被。在这里,气候湿润,物种的演化甚至在一座山头得以呈现。在吾师龚洵研究员的指导下,加之自己浅薄的知识,对亚东县上亚东乡多达桥附近山坡上的植物进行简单介绍,如有错误,请指正。
1.单叶绿绒蒿 (Meconopsis simplicifolia) 罂粟科绿绒蒿属
2.锥花绿绒蒿 (Meconopsis paniculata) 罂粟科绿绒蒿属
绿绒蒿,嫣红,明黄,淡蓝。生存在环境恶劣的高山草甸,细细的花葶从团团铺展的绿叶中傲然挺立,让人震撼不已。全植株被绒毛或刚毛,主要用以抵御寒冷。绿绒蒿属是罂粟科中较大的一属,该属建立于1814年,是从群体庞大的罂粟属中分出来独立成属的。地球上的绿绒蒿有49种, 除了一种分布在欧洲之外,其他48种都生长在亚洲温带的中南部,而分布在中国的绿绒蒿就有38种。曾经默默地生长在西南和青藏高原的绿绒蒿,是一位叫欧内斯特·威尔逊的欧洲人第一次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而在威尔逊来中国考察绿绒蒿之前,英国动物采集者普拉特曾在川西的康定一带见到过绿绒蒿。
3.大花银莲花(Anemone sylvestris)毛茛科银莲花属
银莲花属的萼片5至多数,萼片花瓣状,花瓣退化。相较于之前见过银莲花属的植物,亚东县见到银莲花的萼片更大一些。之后在吉隆沟见到红萼银莲花(Anemone smithiana),萼片呈现粉红色或者紫红色,甚至有三种颜色(近白,粉红,紫红)同时分布的现象,十分有趣。近白色萼片的植株仅在萼片边缘以及背面见少许粉红。
4.小百合(Lilium nanum) 百合科百合属,花被片淡紫色或者紫红色,内有深紫色斑点。端庄淡雅,宛如闺中少女般羞涩可人;亭亭玉立,又好像一朵朵风铃点缀在绿草间,随风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5.大花刺参(Acanthocalyx nepalensis subsp. delavayi ),基生叶披针形,边缘具疏刺,苞片具硬刺。
6.二叶盔花兰(Galearis spathulata)曾叫二叶红门兰。叶通常2枚,近对生,少1枚,极罕为3枚。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相传,在公元1727年,新上任的宝鸡知县杜蒉(kuì)生在益门镇某处立了一块禁令碑,晓谕四村百姓,为避免虎狼伤害,特革除旧例,从此禁止上山采摘兰草,这块碑就是《宝鸡县志》上记载的《禁采兰草碑记》。这里所禁止采摘的兰花很有可能就是二叶盔花兰。当然,兰花在我国的栽种和培育历史悠远,秦岭山下的兰花种类繁多,所以碑上所述的具体是哪种兰花也无从考证。
7.球花报春(Primula denticulata)报春花科报春花属
8.钟花报春(Primula sikkimensis)报春花科报春花属,花葶高15-90厘米,顶端被黄粉,花梗长1-6(10)厘米,花萼钟状或窄钟状,长0.7-1(1.2)厘米,内外面均被黄粉。多生长在林缘湿地,沼泽草甸以及水沟边。从吉隆县以东,沿着雅鲁藏布江到林芝波密,北至昌都类乌齐都有分布,分布较为广泛。在鲁朗镇自来水厂附近有大片大片的分布,形成花海。
9.青藏垫柳(Salix lindleyana)柳给人的固有印象,是姿态优雅的高大乔木,但是为了在高山草甸占得一席之地,不得不长成垫状。青藏垫柳组的植物大多分布在海拔4000以上的高山灌丛或者高山流石滩,这些环境下,昼夜温差大,风力强,紫外辐射强,生长条件极为恶劣。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垫柳的植株呈匍匐状,枝条密集,叶片极小多为为蜡质,往往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大片分布。
10.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Wall.) D. Don)杜鹃花科岩须属,全身密被鳞片,可以说是杜鹃花科最矮小的成员了。花冠乳白色,宛如铃铛。
11.广布红门兰(Ponerorchis chusua),兰科,小红门兰属植物,分布广,从我们东北到内蒙古,甘肃,青海一直到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12.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mariae),报春花科,点地梅属。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13.亚东高山豆(Tibetia yadongensis)豆科,高山豆属。
14.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 ),鸢尾科鸢尾属,花茎中空,在我国西南的云南四川西藏分布较广。之前在日喀则市仁布县田间见到小髯鸢尾(Iris barbatula),花色浅紫,株高10-15厘米。
15.西藏微孔草(Microula tibetica)紫草科,微孔草属。微孔草富含γ-亚麻酸。
16.肉果草(Lancea tibetica),通泉草科,肉果草属。多年生矮小草本,一种藏药,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
17.西藏报春(Primula tibetica),报春花科,报春花属。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冠筒口周围黄色,常生长在湿地或者沼泽化的草甸中。
18.管花马先蒿(Pedicularis siphonantha Don),马先蒿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东喜马拉雅,生于海拔3500-4500米的高山湿草地中。
19.匍匐栒子(Cotoneaster adpressus)蔷薇科,栒子属。
20.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蔷薇科,委陵菜属。为矮小灌木,花朵形态变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