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时间中,大抵不是每时每刻都用在有效的事情上吧。一些碎片的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消失,耗尽着。在刷短视频的当口,几个小时过得很快;在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中,时间喧腾热闹,也是过得很快的。今天清晨,我就被时间困扰了整整一个小时。确切的说,时间没有困扰我,是手机搅扰了我清晨的计划。
晨练回来,本打算写一点昨天和一个同事的聊天感受。开头已经想好,中间的感受也酝酿清楚了,就等着洗漱完了开始记录。等我洗澡结束时,家里人都出门上班了。屋子里空空的,什么声音也没有。平时我一个人在家时,总喜欢打开手机。哪怕是做事,也喜欢用手机的声音陪伴着自己,使家里热闹一些。可是,手机放在哪里了呢?左找右找,始终不见它的踪影。翻遍了跑步时穿的衣裤,没有。放衣服的台子周围的旮旮角角,也没有。又回到卧室、客厅、枕头脚、沙发角、厨房和进门的台子,都不见它的影子。
我分明记得跑完步时,我是把手机放在口罩上的。口罩带回来了,手机肯定没有丢在外面。那么,它放哪里去了呢?我一时没了办法,也不能在焦躁中久久的等待家人下班回家啊。何况,我也要上班。怎么办呢?刚好需要买点菜,我便望农贸市场奔去。借了手机打给家人,得知他没拿错我的手机后,又匆忙的回家。依然找,不停翻,却始终没有。这种失联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二十一世纪都过去差不多三十年了,每个人每天最亲密的工具,手机是其中之一。记得儿子每次出门,我总会叮嘱他带好手机和身份证。有了手机,不怕远离千山万水,时刻可以联络。
我的手机也是二十四小时不离身。找不到手机,我就开始想别的办法和外界联系。在电脑边正准备登录QQ时,隐隐听到手机短信的声音。再找,依然不见。被子翻了几遍,沙发挪过了位置,就连门口的鞋架,也一次次翻看过,始终没有。可是,刚才分明听到了手机短信发出的“嘟嘟”声了。那么,它一定藏在屋子里的。
当家人打电话过来时,寻着手机铃声,我在床头柜的夹缝里掏出了手机,心里如释重负。
尽管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看手机,也没时间抱着手机玩。可是每一个手机不在身边的时刻,我总是心神不宁。记得有次去上班也忘了带手机,就一整天没使用手机。那天匆匆下班回家看到手机时,心总算安定了。
不是手机里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要急着回复,也不是能用手机做多大的业务。对于一个上班族,只要人在单位,不用手机照样能办公。可是每个人都不愿离开手机的陪伴。现代科技发达,电子产品盛行,小小孩子的电话手表,除了能打电话,还能聊微信QQ作业帮。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事了,他们或电话或视频的,瞬间就能与家长联系上。因为有了手机,我们这代人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物资的问题。记得二三十年前,当我听到别人说以后可以达到在家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任何物品,我却不信 。你不出门,别人会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你面前?吹得离谱。
事实证明了我的无知。日新月异的中国,科技产品、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早已实现了生活的现代化。手机是百姓大众的必须品也毋庸置疑。开始微信支付后,我就很少带现金出门。有时遇到一些老太太卖的菜非常新鲜,就想带一些回家。然而老人们对微信支付还不太懂,也不敢用。他们怕别人拿了他的商品,没付钱给他们。可是最近一两年,再去买菜时,就不用担心了。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也接受了微信支付。每次算好价钱,他们就递过来一个打印好的、塑封着的收款二维码。他们可以不用手机,有这个二维码在手,就不用担心顾客支付不便了。
一机在手,走到哪里都不怕。的确,我们不是经常调侃说:只要手机有电,车里有油,别的东西,就没那么重要了。就像今天早晨,失去了手机,想去菜场买菜都不方便。还好在之前的钱袋里找到一些零钱,借着买菜的机会,才得以和家人联系上。不然,如果把时间一直放在寻找手机上,且不是又要耗费这一早上的光阴了吗?
这让我又怀念起使用钱夹的时代。我喜欢红色,每买衣物首饰,总会首选红色。家里大大小小的钱包中,红色占了一半。有次我付钱时掏出钱包,朋友就调侃我说:难怪你总是说你不坐财,你看你的钱包,每次拿出来都是红色的。中国人送礼时喜欢把钱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意为“送红包。”用红色的袋子装钱,就意味着都是要送出去的。
朋友的话我不会全信,可是今天早晨从钱包里掏钱时,我还是很惦记那一段长长的、用纸币支付的时代。
使用手机支付以后,钱包不见了,纸币很少了。钱在人们的手机里成了一串一串的数字。人们对钱的概念也渐渐的数字化。最近几年的网络诈骗花样新奇,也许也是因为人们对于钱过于数字化,不太重视的原因吧。如果都使用现金支付,哪个骗子要骗走你几万几十万,应该是不太可能的。那些纸币要从银行里取出来要费一些周折,装进袋子里也是沉甸甸的一大堆,没有人会糊涂得拱手相送。可是手机支付就不同了。当我们面对数学题一样的加减数字时,支付起来就没那么多理性。再加上一些人贪图小利,被骗子套去个人信息,被骗就不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