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讲一讲韩信的故事。
韩信在历史上是个大人物,帮助刘邦打下了大汉的江山,当过齐王,楚王,淮阴侯,位极人臣,却不得善终。
我们姑且称他为老韩吧,为什么他会惨死呢?是否真如他临死时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强哥看来,韩信之说对了一半。兔死狗烹的因素占五成,韩信的个人性格弱点也占五成。
先说说老韩这个人的性格。
当他还是小韩的时候,不务正业,到处蹭吃蹭喝,各类饭局常常是不请自来,搞得群众们都不待见,而小韩同志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回到乡里的亭长家蹭饭,一下就是三个月,吃完抹嘴就走,也没想帮人家干点什么,继续当街溜子。
像他这种混饭混的如此纯粹的人不多,脸皮厚到了家,当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小子心理素质很好。
一来二去,亭长夫人忍不了,心想这货人高马大吃的又多,还指望不上他,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养啊。
于是,等小韩同志再去“赴宴”时,发现锅碗瓢盆都刷的郑亮,压根没有给他留饭。结果他还特别生气,嘴里念叨:来你家吃饭是给你面子,现在老子不给你们面子了。只能说亭长夫人脾气好,没有一发炮弹轰了他。
后来韩信当了王,虽然赏了这位亭长一百钱,却当着面骂人家小心眼。韩信真应该感谢这位亭长,若是一直在他家里白吃白喝,哪有机会出去闯天下,说不定都养废了。
其实,成功路上的那些“绊脚石”“坏人”,对一个人的帮助往往大于那些“贵人”“好人”,跌倒后所激发的动力常常比扶一把的力量大百倍千倍。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继续当街溜子,也是在等一展抱负的机会。
一天韩信在河边钓鱼,正好碰上一群老太太洗棉纱,一位老太太看着这小子一天没吃饭,好心给他弄了点吃的,结果呢,他把人家赖上了,老太太们洗了十天,他钓了十天,又一次发挥了脸皮厚的优点。
这不算啥,还恬不知耻的跟人家说:老太太,我将来会好好的报答您的。老太太很淡定回话:作为大丈夫,你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好意思说报答我,羞不羞,还要不要脸?
韩信不仅不要脸,心也不羞愧。他对自己的才能抱有极大的自信,自知非池中物。
在飞黄腾达之后,老妇人获得了千金的赏赐,养老金绰绰有余。证明韩信确实是言而有信,还很重情谊。
这个特点恰好被刘邦利用了。当年,刘邦封坛拜将,手下的那帮兄弟们甚至不知道韩信这货是谁。刘邦有车请韩总坐,有饭韩总先吃,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总披上,美女财货一应俱全。
要知道,韩信出道的时候是跟着项羽混的,结果项羽除了自己谁也看不上,在项王那里,韩信最多是一个“执戟之士”,能当个保安队长就算到头了。
这一对比,韩信对刘邦感激涕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美图,这叫知遇之恩。
(二)
老板这么捧,不拿出点成绩实在说不过去,恰好,韩信是个军事技术大咖。
那个年头,除了刘邦项羽之外,诸侯国的后裔大多卷土重来,又出现了齐赵燕魏等国,韩信被派到了北方战场,声东击西拿下魏国,背水一战大破赵国,水淹龙且二十万大军一举拿下齐国,北方六国尽收囊中。
这个时候,天下三分之二都在韩信手里,韩信有三种选择,第一,自立为王,北方都在自己手中,有逐鹿天下的能力,第二,继续跟着刘邦混,打下天下,自己封王,功成名就,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投靠项羽,这一点有难度,韩信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个老板他根本看不上。
这个时候辩士蒯通给韩信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大好局面。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如谁也不帮,自己干,这样三国鼎立,谁也不敢侵犯谁,达到一种均势,将来还可能大有作为。
然而,韩信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他有军事才华,但是政治水平一般,对于这种严重偏科的人,发挥专长当个执行者绰绰有余,至于当领导就有点欠缺。
况且,韩信的理想抱负也没有那么大,在他这的思想里,裂土封王就够了,这是春秋战国遗留下来的模式,当王就到头了,秦始皇虽然兼并六国了,但是这种大一统的模式目前来看是失败的。
在大一统的过程中,秦国人与齐国人的关系可能就像咱们现在跟棒子的关系一样疏远,从本质上讲,六国的人以各自的国家为独立的homeland,而非把华夏九州都看做是一家人。这是一种猜测。
相比之下,刘邦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是准确的,目标就是一统天下,在政治水平上韩信与刘邦不是一个水准的。
正如韩信说的“老板你只有领十万兵的能力,而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老板您的特长是“将将”,能带领我们这些人打天下啊”,听完前半句刘邦心里肯定是窝火的,听完后半句刘邦心里美滋滋,这马屁拍得多到位,当然,刘邦确实是个出色的领导,而韩信不是。
但刘邦也有个毛病,叫脑神经敏感反应症,简称疑心病,病情严重。韩信就是刘邦脑组织中最大的刺激源,不除不快。
对于刘邦而言,共分天下是他不愿意的,家天下才是毕生追求。而对于韩信来说,他的理想是共分天下,这一点他过于理想化了,他对老板刘邦期许过高,以为刘邦也会顾及功劳与“情谊”。
韩信错了,在刘邦眼里情谊和利益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融,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家。
两人的冲突实际上是理念的冲突,更是利益面前的殊死搏斗。刘邦没有项羽的“妇人之仁”,搞死了韩信,他也只是象征性的怜惜了一下,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韩信的死是必然。他一日不死,对于刘家天下就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即使他低调的退隐,怕是也难免一死,躲得过今日躲不过明日。除非自己在躲猫猫的过程中病死了,刘邦更希望是这个结局,既能体现自己的大度,又去了心病。
与其说韩信不懂政治,还居功自傲,不懂得道家的谦让,不如说兔死狗烹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毕竟韩信不是萧何张良这样的文臣,只能出谋划策,不具备造反能力。而韩信不同,他不仅是个战争的好手,也有大量的粉丝与追随者,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对抗。所以这种人在用完之后,死了最好,省去了很多烦心事。
翻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兔死狗烹”这个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死之前把功臣杀了干净。
为什么一定要除掉开国功臣?根本原因在于,打天下和治天下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有打天下的能力,自然也有谋朝串位的可能性。况且,打天下的人能不能治理天下且不说,治理天下基本不需要打天下的经验。换一帮没有资历的新锐派,更易于管理与掌控。这种情况在企业里也是如此,成为元老就意味这个人差不多混到头了。
换一个角度考虑,假如当年韩信听了蒯通那套几乎毫无漏洞的三分天下之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刘邦,项羽,韩信,三人三个特点,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勇武过人,韩信军事才能突出。
如果是三分天下局面,韩信手里的牌最好,刘邦的牌稍微差一点,项羽的牌最差,三个人形成斗地主的局面,战略布局来看,项羽的根基最差,刘邦坐拥关中与蜀地,韩信坐拥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最先被斗趴下的应该还是项羽,然后是刘邦与韩信的PK。
刘邦与韩信逐鹿,胜负比较难说,刘邦是有雄才大略的领导,而韩信是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天才,短期内刘邦可能会被韩信打的比较惨,但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如果韩信能够成长和转变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而非大将军,鹿死谁手未可知。俩人都有机会。当然,如果韩信一直用一种将军的视角来对待逐鹿天下这件事情,最终刘邦有可能胜在大局观。
韩信其实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年轻,刘邦当时已经近五十了,再耗上三五几年,他也快归天了,耗下去,韩信赢面很大。
现在想来,同样是死,韩信在当年自己鼎盛的时期,完全可以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反了刘邦。毕竟,刘邦给韩信没少挖坑,而韩信欠刘邦的恩情已经还的差不多。
如果是这样,韩信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
三分天下真的是有可能的。
(三)
话说,大汉的天下基本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功劳大不大?当然大,天大的功劳,老板刘邦心胸够不够开阔,还算敞亮,然而就是这么 一个大功臣,为什么就走到上了绝路?
“乘时以徼利,市井之志也”,有人用这句话来总结韩信不得善终的原因,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意思就是说在别人点背的时候,急需要你拉一把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大谈特谈条件,这样即使你帮了他天大的忙,将来他也未必发自内心的感激你。
韩信就犯了这个错误,在刘邦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的时候,韩信有点摇摆不定,还在攻下齐国之后,请求立为假齐王,这属于邀功,严重越权了。在刘邦召唤围剿项羽的关键时刻,坐着看热闹,直到刘邦给了自己天大的好处。
韩信乘刘邦没有资本的时候,漫天要价,这样做虽然是在巩固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免有一点乘人之危的意思。
帮助别人出发点一定不是得到别人的回报。得不到回报的话,就不出手相助,这种势利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可以选择不帮,但是帮了,别人没有绝对的义务要给予回报。
回到现代社会,如果你不是公司的大boss。好吧,那就好好的做你的员工,打杂的是员工,经理也是员工,职位有差别,对于老板来说,都是员工,做员工就要有职业操守。
当你在公司里有话语权,功高盖主,有资格跟老板搞点事情的时候,要有底线思维,学会人情世故。这个时候,谦逊是一个人功成身退的最佳选择。
“乘时以徼利”,学韩信的做法,迟早是要被收拾的,除非你有能力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