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注定续一段佛缘。
清晨的阳光普照万物,带着雨后通透的明亮。风很轻,温柔地拂过脸颊。我的脚,踩着妙庄严路这段历经百年的敬香道,心,慢慢地在石板路上漂移,通往安宁,走向极乐。
安安在微信留言:“明天上山?”
我回:“好。”
”留宿?”
“好。”
“住老地方吧?”
“好。”
不需要理由,想到就去。
于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上船后,我往普陀山庄总台挂了电话。自报家门后,服务员娴熟地说:“预订朝南的禅意房一间,让车子先接走行李由我们代为保管,您稍后做入住登记,对吧,林女士?”
“是的,姑娘好记性。”
“过奖!今晨空气清新,妙庄严路妙不可言,待会见。”姑娘的笑意,从电话那头溢了过来,我们不由跟着愉悦。
“待会见!”
“依然是VIP的待遇。”安安瞥了我一眼,为自己留宿普陀山庄的决定而得意。
上了普陀山码头,从人行道走往停车场,悬挂着石刻碑文的木质长廊,马路边行叩拜礼善男信女的铜质雕像,不远处绿树掩隐中南海观音侧身像……浓浓的佛教气息扑面而来。
和山庄的司机做了行李交接后,我和安安轻装上阵,拟从停车场左侧的妙庄严路步行前往,开启我们的朝圣之旅。
妙庄严路路口竖着一块醒目的石碑,由明朝书画家董其昌题写:入三摩地。三摩地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收心敛意,口中默颂观世音菩萨法号,双手合十,以虔诚心走完这段敬香古道。这是我和安安一直保持的习惯。
这条道依白华山循坡蜿蜒而上,全程由石板铺出成。在平整的石板上,不规则地间隔着形态各异的莲花。佛教说“花开见佛性”,这花即指莲花,花开即指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比喻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佛性。
正如酒店姑娘所言,妙庄严路空气特别清新。凌晨时下过一场雨,初秋的微凉凝结在依稀可见的雾气中, 我和安安深深地吐纳着天地灵气,身体轻盈起来,脚步变得轻快,似脱离了红尘的魂。
阳光从树荫的缝隙洒落,石板路明暗相间,斑斑驳驳;路边的草木树叶上,晶莹的水珠透着七彩的光;有松鼠上蹿下跳,在树木间玩耍着;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过,钟声,从前方的普济寺穿越下马碑、三圣堂、正趣亭,偱着妙庄严路回荡……
这条路,有着沁人心脾的安宁,又有着荡气回肠的灵气,亦动,亦静。
“山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普陀山庄便是那通幽处的惊艳,蓦然地闯入眼帘。
这是一家幽静典雅的酒店,依山而建、古木参天,其前身是两座庵院,为”般若禅院”及“ 妙庄觉院”,这一特殊的地域渊源,及酒店供养着多尊佛像,加上充满禅意的装修风格 ,真正能让人体会“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静”的身心自在,难怪我和安安一直钟情此地。
普陀山宾馆、酒店众多,普陀山庄能脱颖而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妥帖。很多酒店会用高大上的建筑和装潢来昭显身份,富丽堂皇的大堂,宽敞华丽的房间,高档花哨的布置……但这种高调的格局往往会给人带来压抑感,过犹不及。
普陀山庄的整体建筑保持着近代庵院的风格,规模不大,布局紧凑古朴,注重营造虔诚安宁的佛教氛围;关注细节,讲究装修风格的和谐统一。大堂正对大门供奉着三尊佛像,屋顶正中位置悬挂一盏梵文装裱的黄色水晶吊灯,让整个厅堂似沐浴在温暖空灵的佛光之中。
大堂开辟出一块狭长的空间用作茶吧,小巧精致。那日与茶吧老板饮茶闲聊,我摩挲着主人桌的纹理,说:这应该不是传统的茶桌,这是我们小时候很多家庭常用的很普通的书桌。老板笑道:是呀,原是一张花梨木茶桌,后来看着与大堂颜色不是很搭,又运回去,换了这张。我说:这种桌子如今可不好找,都快成古董了。老板说:福建很多的。安安冲我撇撇嘴:“瞧瞧,这细节抠的。”
我们抵达酒店已是近正午,先往大堂南侧酒店供养的韦陀菩萨前上香朝拜,事后在酒店餐厅吃素斋。餐厅与大堂的连接处有一方人造水池,种着绿色的植被,石雕的小沙弥和山庄门口立着的应该是一对,呵呵笑着,令人欢喜。食材新鲜,味道清淡可口。入住登记、取了寄存的行李,方前往预定的禅意房。
虽已入秋,午后的太阳还是很燥热。我和安安午休后沐浴更衣,在酒店的房间里抄录经文。酒店在房间备有水果、手抄经书及佛珠手串,很合香游客心意。
黄昏时分,和安安前往离山庄徒步只需10分钟的普济寺、多宝塔周围闲游。游客渐渐散去,普济寺周围安静下来,荷花池里的荷花几乎开败,有着“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延着多宝塔往东行走就到达百步沙,在海水中赤足行进,吹着海风,听着轰鸣的潮声,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心,异常地空旷、安宁。
回酒店时天色已晚,整个山庄沐浴在暖暖的灯光之中。我们从窄小的边门进入,像是两个私自出门的女子,趁着夜色从后院偷偷地溜入深闺。安安朝我笑笑:“到家了。”
刹那间,被一种熟悉的温情包裹着,灯火可亲呀。
一宿的时光不长,从日落到日出;一宿的时光不短,足以放下欲望,摒弃烦忧。很庆幸有这么一处憩息地,如同温柔的港湾,安抚心灵。尘世中的净土,于斯。
想到就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