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为爱看书的人。从不识字的年龄开始看书,看了几十年的书,好像什么都不记得。
原本我想跟着彭小六学学读书法,这是我目前想要学习的、最贵的、网络课程,因此一再犹豫,结果错过了最后的报名时间。
于是,我花了这个学费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回来几本书,准备尝试自己学习。
网络买书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和坏处,同类型很多,看看书评觉得好像都很需要,于是选择下面这四本:
(作者、出版社等,见图片)
《阅读力》
《高倍速阅读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一、《阅读力》
这是本次购买的书中,唯一一本中国人写的,也是最不符合我的需求的。
书中大量的引经据典,作者的博学无需置疑,让人感受到读书的力量,因此从培养阅读兴趣来说,可以购买。
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篇幅阐述读书的好处,对于一个本来爱看书的人来说,有点用不上。
阅读方法的介绍:
关于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推荐了《为什么读经典》;
快阅读慢阅读的方式,慢阅读介绍了《朱子阅读法》。
至于如何选书,我目前没有这个苦恼,所以未阅读这部分。
翻阅了目录,囫囵吞枣看了部分内容,推荐了几本书、附了大量书单,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
也许以后再阅读能发现不一样的闪光点呢。
二、《高倍速阅读法》
选择这一本的目的是,我觉得自己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很多积累,那么效率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书中建议的阅读步骤为:
1、准备
设定明确的阅读目的;
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即“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
2、预习
“调查”整篇文章,找出关键语;
感知精华,决定是否要进入下一个步骤;
3、影像阅读
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
4、复习
了解文章结构,每页寻找20个左右触发词,并提出为什么;
5、激活
搁置20分钟或者24小时,意识中会形成初步认知;
选择自己需要阅读方式:快读或者摘读。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是:
1、 确定阅读目标,即:我从这本书里想要获取什么。带着自己的目标去阅读,才会有满意的收获,否则看了还是会忘掉;
2、 书不是一定要从第一页开始读完的,我们可以从目录中挑选目前最需要的部分,重点阅读。
其实这本书想要教授的是影像阅读法,我暂时不需要,我当前的阅读速度可以满足需求。
但是作为一种非常带外挂的阅读方式,毕竟将阅读时的大脑,变成照相机,在这个功利又追求效率的年代,十分的合适。
我觉得有时间之后还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
三、《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想我可能在阅读这件事上,有错误的认知,才导致读了跟没读一样,因此选择了这本书。
事实上,拿到书之后,我先采取了快速阅读法:看序言、看目录,翻阅标题及重点。
然而,看完标题和选择的部分章节之后,我就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因为在本书里没有找到我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同时发现,有很多方法原来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当然,我没有去研究是谁借鉴了谁这个问题。
从上一本《高倍速阅读法》里,我知道了书不一定要读完,然后学以致用,把这一点很好的运用到了这本书上。
这次浅显的翻阅并非没有收获:
1、主题阅读法:同类型书籍,选择购买3到4本,同时对比阅读,会给你一种融会贯通的错觉,当然仔细研读后应该是可以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2、关于不同类型书籍阅读的方法: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 戏剧与诗、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同时在《阅读力》一书中也打理推荐了本书关于论述文的阅读方法。
3、这本书于我而言,就像小学生的新华字典,必不可缺的工具书。因为这些方法在我日后阅读到此类书籍的时候,会进行相应的对照学习。
其实2、3是一条,分开是为了让大脑不错过重要信息。
四、《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在我翻看了其他书籍,并没有切实解决我的问题之后,我买了这一本。放到最后来说,也是因为这一本,最适合我目前这个需要大量积累的阶段。
至此,我才更加明确,现阶段的自己,需要解决的是有效阅读而非阅读兴趣。
内容要点:
1、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用笔记的方式让阅读严谨,带着目的去阅读;
笔记本一元化,有效的日常积累;
2、 购书清单的建立
随时记录;
主观购买,明白自己的读书需求,有目的购买;
3、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步骤:
通读:有价值的一页折角,这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替换,我是学习的彭小六,画星星;
重读:折角的部分二次阅读,如果还是觉得有价值,再次折角;(我是增加星星)
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划线做标记。
笔记方法:
“葱鲔火锅式”,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并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这个最重要)。
4、 重读笔记
定时重读笔记,塑造一种仪式感。
作者说笔记做的好的话,只用保留笔记,书都可以不要了(这确实很符合日本人极简的生活态度)。
本书介绍的方法都非常实用,而且说的非常详细,就像一本产品说明书,可操作性很强。
当然,有些方法也许已经不太适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但是个人觉得手写笔记还是必要的,写完可以扫描保存嘛,也可以利用笔记软件二次修正。
另外作者十分细心的介绍了他使用的各种道具:笔记本、笔、便签纸等等。这一点国内很少见,可能担心有广告嫌疑吧。我反倒觉得这点特别好,因为经常体会到那种觉得非常需要、但是不知道什么牌子,无法购买的痛苦。
我最近已经将相关的道具放进购物车,坐等双十一了。
总结一下:
从这几本书里来看,大抵可以认为读书的方法并没有太多,只是不同的作者,在对于方法的表达方式和称谓上会有不同,同时在这些方法之上衍生出作者自己的见解,从而变成一种新的方法;
从购买上来说:
如果需要解决阅读兴趣:《阅读力》
如果需要提高阅读速度:《高倍速阅读法》
无论如何都需要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哪种方式更好,要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去运用,否则什么方法都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