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一词最初亮相于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中。拖延的拉丁原文是“procrastinatus”,取意“将事情推至明天”。心理学家们对拖延给出了很多理论,其中有“失败恐惧论”,“时间感知”等。
“失败恐惧”是预测拖延的重要因素。
拖延者往往害怕犯错,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标准或者满足他人的期望,对评价内容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导致了拖延...(Schouwenburg)“对失败的担心源于这样一种推测——[你所产出的,反映了你的整体能力]。然后,你通过拖延,保护自己的价值不会受到他人的评判” (Rich Berry)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认为,只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坐标参照中保持平衡的人们,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如果只局限于其中一个坐标,那么生命观就会发生偏差、受到局限。”时间感知失衡的一个例子便是“轻视未来”,这一容易导致拖延的状态也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遥远的将来,比如为自己创建退休金账户、给孩子的大学教育基金,那么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看上去没有实际上那么重要,以至于许多长期、重要的任务遭遇拖延。
如果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需要点儿什么激励...“个体必须有足够的动机、能力以及强的效能感,才能使行为成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如是说。心理学家也给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包括:识别自己的拖延风格;制定可操作的目标(具体的、可观察的、可以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第一步最好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选定一个目标,进行一周实验;取得一些进步时奖赏自己。
(出自 科学松鼠会@小如的一篇文章《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拖延成性”。相信我,你都是有选择地在去拖延。
各路学家研究了这二十多年,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所谓“战拖”的方法一一在江湖上出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
战拖=信心*价值/冲动*回报延迟
是否拖延,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和你的获得之间,你做出的选择。
人做选择依循两个原则:或者是追求快乐,或者是逃避痛苦。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在拖延,你觉得重要的事情你是不会拖延的,正因为内心不觉得那件事重要,你才拖延拖延,最后没有做。拖延实际上帮你做了选择,拖延的过程,你已经在说服自己哪些事是必须立刻去做,哪些事可以不做。
(知乎专栏「简里里」《没事,从天才到普通人都一样,拖延是人性》)
你的生活就是你的选择。
尼基说,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没有我做不到的!
真的好强悍。她说,既然做不到那就不要逼自己,开心最大!
如果一直不做出努力和改变,想想未来几年,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害怕的是,虚度光阴。如何将自己有限的时间最大意义化,学多点技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喜乐的心,我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再拖延了。因为我拖延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