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笔记和些微思考,个人梳理用,慎入。
本文要点:
-- 学习三大误区:依赖教材、存而不阅、阅而不精——仅是知识的“搬运者”。
-- 学习三大层次:信息、记忆、技能——应以转化为技能作为学习目标。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会解码、总结思考和输出实践。
1. 学习三大误区
(1)依赖教材:
a. 订学习计划: 这个星期我要看完《精进》这本书
b. 实施计划: 从头至尾读完这本书,划重点、做笔记
c. 回顾和整理:整理笔记、画思维导图
特点:依赖既有的教材、课程、书的结构;学习者把外部知识消化后搬到头部,是“知识搬运者”。
关键:知识在传递中是否完整、精确。
缺点:学习者本身的知识体系、困惑、观念被搁置,没有互动;缺乏主动的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直接性;学习材料与学习材料之间是零散的,随性的,没有连续性。
(2) 存而不阅
下载了很多,但很少阅读
(3) 阅而不精
粗粗读过,囫囵吞枣,过后即忘
问题的症结:只做了知识的搬运,或仅进行了浅层的加工。就算画过思维导图,对内容有了系统和全面性的要点把握,也仅停留在知识点表层。
2. 学习三大层次:
(1)信息:贪多求广,读过就忘 ------大多数普通学习者
(2)知识:以记忆为目标 ------少数认真的学习者
(3)技能:应用于实际,日日精进 ------极少数主动建构知识者
掌握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能调用多少,而非记了多少。该知识被调用得越多,以后越容易被再次调用。
思考:如何把静态的、安安静静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转变成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3.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一)—— 学会解码
(1)何为解码?理解 Vs 解码
理解:只对字面意义做解读,无需太深入思考,尊重内容本意,不擅自演化。
解码:更主动、更主观。对同一个内容,不同人可以解码出完全不一样的意味。
(2)解码四层次
老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即,除了了解事件本身,还应探究事件背后的原理。
a. 它说了什么(传达了什么信息和知识)?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
b. 它是什么?对我又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c.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d. 它如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3)解码三大诀窍:
a. 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这个结果是怎么推演来的?)
小说:情节如何铺排,彼此是何逻辑,情绪上如何渲染,才有了最后的结局。
议论文:什么材料论据,如何推理才得到这个论点。
b. 要归纳,还要延展。
归纳必然带来信息的减损。假设:如果把它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下,是否仍然适用?
c. 找相似,更要找不同
我们常下意识注意与自身旧知识结构相似的部分,而下意识忽略不同的部分。因为相似带来安全感。我们遇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内容,也常常第一反应进行辩驳,试图说服它回归原位,旧的知识结构就无需更改,无需校正。这是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拥有安全感的人,会更开放地接受不同的理念和观点。不同才有知识,才有新意,才有新发现。
4.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二)—— 总结思考
常规型学者:象牙塔里的学者,把新的内容填充进既定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中。如,家里已经有一栋小楼,来了一批新材料,只是把材料搬进屋里,放在不同的房间,房间慢慢充满,变得厚重。
适应型学者:实践型的专家,发现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知识系统不断扩展。如,每次来了一批新材料,都拆掉屋子,把新材料和旧材料融在一起,根据新旧材料,来重新搭建一间屋子。屋子的形状、大小不断地变化和扩展。
努力成为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不受既定观点的束缚,筛选、评判和整合新旧知识,直至自成一体。
读书四问:
a. 这本书里,哪些是我知道的?
b. 这本书里,哪些是我这次新学到的,与我已知的有无冲突,有无互补?
c. 读完这本书,还有哪些我没了解到的,我从什么途径能找到答案?
d. 还有什么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提问的关键: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开放性问题,而不应该是纯理论的选择题。
5.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三)—— 输出实践
(1)写作式操练
在组织文本中,去思考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得到反馈:放在公开平台供人阅读评论、找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与经典作品反复比对。
(2) 游戏式操练
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象情境,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境中的变化。
(3) 设计式操练
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的问题,综合性、创造性地调用已有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设计常常牵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也就要调用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的知识。在设计中,当我们发现缺少某方面必须的知识时,又会反过来触发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用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迁移、印证和互补,获得启发,形成新的思想或发现。
本书相关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