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蝇王》是英美国家的校园必读,想着其中会有年轻人“必知”的关于世界的秘密,所以打开了这本书——虽然我也许已经是个世界观邦硬的中年妇女。
(果然不是我以前以为的诡异电影《蝇人》的文学原版。向无知的那个我挥手告别。)
/ 寓言 01 /
读的时候,小说的寓言性很容易被觉察。
故事架空发生在一座未知小岛,突如其来,一直到结束也没有揭晓这里究竟是哪里。一般情况下,这就相当于作者发出了一封来自抽象国度的邀请函吧。
因飞机失事困在岛上的孩子们,虽说是主角,但作者没有兴趣像《鲁滨逊漂流记》那样帮他们考虑吃喝拉撒的问题;他们乌泱泱地在岛上跑来跑去,站在前面有名字的不到十个,其它人都是这出舞台剧的群众演员。是的,“舞台剧”这个形容太好了。
一些关键词也被反复使用。比如能冒出浓烟的火堆,一派孩子认为,它能被遥远的海船看见,因此大家能得救,所以谁来负责它一直是争端的核心之一;“猪崽子”的眼镜片,唯一能轻易点燃火堆的重要道具,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玻璃玩意儿在熊孩子的手里保不长久;美丽的海螺,谁拿着它就有权发言,最终它也在野蛮的争斗中被摔成碎片;另一派打猎孩子的“涂鸦面具”,杰克第一个把脸涂花,突然觉得自己“像变了一个人”,打猎都更厉害了,后来更多孩子涂了脸加入他,他们连身上的衣服都不那么在意了……
这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像舞台上一直被念叨的“戈多就要来了”。读者全都情不自禁地去竞猜“戈多”究竟是谁。
基本上大家得出的答案是比较统一的(说明作者设置得也不难吧)。火堆,希望;眼镜,科学;海螺,平等民主的规则;面具,与文明相对的野蛮异化……
有名字的那几个孩子,也被归属到“天真的民主派”、“软弱的知识分子”、“狂热的功利派”、“被权力压迫和异化者”等等标签之下。走到这一步,这本书就像被人改编成了阶级斗争政治教材一样——所以还是打住,让拉尔夫就是拉尔夫,杰克就是杰克吧。
/ 名单 02 /
我真正在意的,是故事里有一份永远没有造出来的名单。
一份记录了岛上所有孩子名字的清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平等的“1”,都被认识、记住、可寻找、值得被倾听,并且相加能得知这个群体的总数。然而,这份重要的名单并不存在。
“名字”,从一开始,就几乎承包了这个故事所有情境中的“缺口”。
两个男孩在故事的开头相遇,胖男孩问了对方的名字,“拉尔夫”,然后他等着对方来问自己的,“可对方却不打算了解自己”。此刻被忽略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胖男孩最不喜欢别人叫他“猪崽子”的绰号,偏偏所有人都这么称呼他。更诡异的是,他反而从未亲口说出过自己真正的名字。他其实多么希望自己真实的名字被人喊出来啊。
胖男孩是第一个提出“咱们要知道他们全部名字”、“造一份名单”的人。他有弯腰去问大家叫什么,并努力分辨双胞胎兄弟的名字,大声念出新得知的名字给“首领”拉尔夫听(然而被漠视),当他遇到有权威感、优越感的小团体时,会不敢开口问他们的名字,仿佛那高不可攀。
对“名字”最敏感的胖男孩,从未造出所有人的名单。
当第一个年幼孩子的失踪(死亡)事件发生时,假如那时已经有一份名单,情况会不会好一点?
可惜没有。大家那么自然、轻松地选择去忘记这个孩子,毕竟他们还不算真正“认识”过他,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连胖男孩也说,“那个脸上有斑记的小东西”到哪里去了?等到他自己也死掉的时候,永远没有人知道除了“猪崽子”以外他的真名。一个有关怀的群体,不能没有名字。
当保护火堆的工作严重失职、造庇护所的工作难以分配到人的时候,假如那时已经有一份名单,情况会不会好一点?
然而故事里没有指名任命,孩子们丢下建造工作,自顾自去玩耍,也听任火堆熄了,无人承担责任。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不能没有名字。
当大家发疯地“割喉、放血、吃肉”的时候,混在狂热的人群里杀人的时候,假如那时已经有一份名单,情况会不会好一点?
当行凶者知道自己无法“匿名”的时候,他还会自欺欺人吗?一个文明的群体,也不能没有名字。
……
假如有一份名单,这个小岛会不会好一点。
在故事的末尾,当孩子的世界陷入火焰、死亡、恶意的威胁,一群成年人来到岛上拯救了他们。军官询问“你们一共有几个人”时,没有任何孩子知道答案。他们只剩放声大哭。
有一个小娃儿走到军官身旁,仰起头来说:“我是,我是——”
然而他再也没有说什么了。
起初,我们忽略别人的名字。最后,我们连自己叫什么都不记得。
/ 联想 03 /
“名单”,常常在现实中也是失落的。
我记得2008年,摄影师严志刚去了汶川,带回来一组奇怪的照片。每一张都是类似的构图,只有一块用毛笔写了数字的砖头,插在土里。一共108块砖头。
原来,那是108个什邡遇难孩子临时的简陋墓碑。没有名字。
严师傅差不多是趴在地上,拍下每一块“墓碑”。趴下108次,108次快门。这108张照片拼成一张图,发表在了《潇湘晨报》头版。
那是严师傅给这些无名的孩子造的一份“名单”。
曾经在新闻行业多年,我知道过许多“没有名单”的悲凉。使用逆向思维,当我们有意识地“造一份名单”的时候,表面上这只是一个平淡、简单的行为,深处却是人文主义的骄傲。
这也是为什么,9·11纪念仪式一直保留着朗读遇难者名单的冗长环节吧,还有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上,铭刻着58296名阵亡者的名字。并非我们真的需要去记住这里的每一个名字,我们只是需要记住,每一个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