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有两只耳朵。一只是读者之耳,还有一只是作家之耳。最差也应该有一只读者之耳。
你可能读过一本奇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就算没读过你肯定也听过,这本书教的就是“读者之耳”。
如果你按照它讲的“分析阅读”的方法拆解一本书,你会得到一个大纲。这个框架能够让你看到作者是怎么讲道理的,他从一个论点讲到另一个论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就像把一条清蒸鲈鱼的肉全扒下来,得到了一个骨架。
然后对着这个骨架,你就可以发表评论了。
如果是本好书,你可以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学习了。
如果是本烂书,你就会说:这骨架怎么畸形了,脊柱怎么断了,或者这跟骨头怎么错位了,别骗人了。
你说这“读者之耳”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
大多数人读完一本书,只能记得只言片语,所谓“读书笔记”,也都是些语录式的摘抄,供夜深人静发朋友圈微博之用。
而“读者之耳”可以让你起码听懂作者到底在讨论什么问题,理由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另外,它还可以帮你筛掉一批逻辑混乱、胡言乱语的烂书。(提醒一句,高中毕业生必须长出读者之耳,否则没法读大学。)
但是,只有一只读者之耳,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智识生活的人来说,是不够用的。
“读者之耳”并不能让你学会写作,按照这个方法,你只能写出的逻辑正确但索然无味的文章。据说学术论文的平均阅读量是7个人,这还已经算上了作者的妈和二舅。
你可能会反驳我,说学术论文的受众太狭窄了,哪有人要读那么高深的研究论文啊。
“基因”和“弦理论”高不高深?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和布莱恩·格林,就能把这两个话题写到了畅销书榜,圈粉无数。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简单,你的鱼不仅要骨架正常,而且要好吃。
怎么才能弄出好吃的鱼?你要通过拆解好作品来学习写作,平克管这个过程叫做“逆向工程”。说白了就是先研究一下案例,看看某某明星网红,哪儿垫了,哪儿削了,然后再动自己的脸。
好作家都是贪婪的盗贼,都在深夜里拆解过别人的文章,吸取人家的养分。学会拆解好作品,你就有了“作家之耳”(Writely Ear),普通读者只是读书,而你则是偷师。
学会拆解好作品,你就有了“作家之耳”(Writely Ear),普通读者只是读书,而你则是偷师。
平克教我们的这种吃鱼方法,不是只研究骨架(当然骨架匀称也很重要),而是去研究鱼的肉质如何,蛋白纤维怎么长的,为什么入口即化,酸碱度是如何控制的。
也就是说,要在拆解文章的过程中去观察,这个作者是怎么让读者读得进,读得爽,读得叫出声来。这个就是“作家之耳”。
看歌唱选秀,大家都能听出来歌词和旋律,评委却能听出情感和能量,还能听出歌手是如何运用气息、真假声、颤音这样的技巧来传达情感和能量的。这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那么平克是怎么拆解文章的?下篇我们就手把手来拆一条来自科普大师理查德·道金斯的鱼。
本文是 解读《风格的感觉》的第4篇,下一篇是《拆解道金斯》
Notes:
[1]《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我认为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理论性书籍的阅读圣经""。
[2]关于如何做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向我们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做笔记方式。第一种是结构笔记,在检视阅读时记下一本书的架构,一般写在目录页上,以备分析阅读时查阅;第二种是概念笔记,在分析阅读时记下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可以在独立的文档中完成;第三种是编者辩证笔记,在单独的一页纸上完成,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就同一话题安排不同书的作者进行讨论。
[3]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拥护者之一,外号是“达尔文的斗牛犬”,代表作《自私的基因》、《延伸的表现型》、《上帝错觉》。道金斯同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神经科学家山姆·哈里斯和已故的英裔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常常一起被称为“新无神论的四骑士”。
[4]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ne)理论物理学前沿理论"弦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代表作《隐藏的现实》、《宇宙的结构》、《宇宙的琴弦》。
关注微信公众号穷罗杰年鉴
好书推荐,笔记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