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可见其在管理界的地位。这本书是写于19世纪的最后数年。当时美国的劳资矛盾日益凸现,资本家过着奢靡的生活,而穷苦的工人则遭受着被期压的境地。泰勒提出从提升生产力实现增大企业利润提升员工收入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冲突。
泰勒的科学管理有局限的地方,比如:适应于生产管理、过于把工人当成了“经济人”。但对于今天的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主要内容有:1)每个任务元素的科学划分。通过观察一流工人的劳动,将工作任务科学拆分成数个动作,经过研究、测量形成任务标准化;2)选拔合适的工人并进行标准化培训,并淘汰不采用新方法且标准不达标的人;3)与工人进行有效沟通,保证工作按科学制定任务步骤执行,对于任务有偏差不达标的人进行再辅导,对于工作又快又好的人进行嘉奖;4)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由以前的任务工人负责转变为管理者负责。
那么如何制定标准化呢?书中举了一些案例,如搬运生铁、水泥砖砌墙、检验自行车滚珠等进行了说明。
根据观察,首先要选取多个生产力高的优秀工人,为鼓励其能积极配合实验需付出额外工资。用秒表测量整个过程中每个动作的时间进行平均,去除过程中不必要的动作,对于动作表现快速的环节要进行分析。操作工具的使用上同样进行记录,最后形成操作动作标准。过程中要注意休息时间的分配,避免工人过度劳累。
什么是标准化?我理解的生产力与自动化。首先制定标准化的目的一定为了提升生产力,找出最科学的流程,且上一工序要考虑下一工序的方便,比如砌墙的案例,为了省去砌墙人选择砖块的时间,在砖块准备时就应该选择平整的放好;流程制定好后,还要拆分至每个身体物理的动作细节,以省去新手多余的动作时间浪费。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一定要深入运营第一线切实观察实践;自动化是说整个的标准师傅或者主管要非常清楚掌握,并且能够教会新手以达到熟练自动化,才能最大化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