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谈兽性与孤独,爱欲与宿命
布恩迪亚家族故事是一本冗长的琴谱,其中个回转起伏只有当音有符从指间泄出时你才能真切体会到。但无论与否,它奏响着整个中世纪的荒诞与孤独。
我们用鲜花遮掩恶臭,用衣服束着人欲,用黑暗挡住糜乱。但马尔克斯用书撕破这一切遮羞布,让那些荒诞的、淫乱的、不伦的、可笑的一切暴露在阳光之下。阿玛兰妲逃避心爱之人的求爱,却和自己亲手养大的奥雷里亚诺在看不见人的夜晚,体会彼此肉体之间的相撞。奥雷里亚诺单纯为了自我而发动战争,造成人民巨大的苦难。我们每个人,都是野兽。
为什么这样说?有人说过,人是由三种属性构成的,人性、兽性和神性。我们的兽性驱使我们为了生存、食物不择手段,使我们沉迷于肉体的欢愉。而人性则是让我们的更加理智地面对社会。《百年孤独》中将三种属性贯穿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三种属性相互交织又互相制约。人性——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支柱乌尔苏拉,她善良、勤劳、质朴,我们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约束自己,以合理、实在的方式去创造财富,追求幸福。兽性——费尔南达的丈夫奥雷里亚诺与佩特罗娜·科斯特私通,他们像公狗与母狗,彼此之间散发的淫乱之气促进着牲畜的繁殖。神性——美人雷梅黛丝纯净无垢,像天使一样目无他人,她身上有着超脱布恩迪亚的虚无感,最终成为晨光里的一缕烟。他们摆脱不了这几种属性,各自地沉沦与放纵。人往往永远也无法摆脱兽性,一代又一代的布恩迪亚,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求死之道上愈行愈远。个人的兽性不被抑制,成就了他们高度的自我。但可悲的是他们的是一个整体,利益共同体,人人都只求自己的利益的话,这个家族终会湮灭于历史。
有许多人都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百年孤独》用相同的命运讲述相同的人生。布恩迪亚从无到有,有到无,每个人人的宿命好像已经注定,他们挣扎在轮回的孤独之中,生命与人似乎那么微不足道。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马尔克斯先生是不是也了解过道家文化,这种轮回的虚无感以及宿命的孤独感完全适用于此。看起来每个人、每个布恩迪亚都注定着开始与灭亡,每个相同的名字有着相似的生命经历,但我今天不想谈及这个结果,我们来讲因。
执念与高度的自我是孤独无法消弭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追逐梦想却无人理解,包括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我常常觉得自己被孤独裹挟、父母不能理解我的追求,朋友也同样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是这种孤独感是人类天生不可避免的吗?分情况,当看到何塞因为向梅尔基亚德斯学习观星炼金而荒废了所有的日常生活时,我有种当头一棒的感觉。当你追求的“科学”导致你入迷而忘记正常生存,忘记家庭责任,忘记自己曾经努力的样子,那么它还值得吗?又或者说,你追求的是真理,还是你的执念与心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我要不随大流,我要为“真理”献身。有的时候难道这种孤独感不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因为你困在自己的执念之中,你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家族自身的自私基因是这个家族繁荣的缔造者,也是这个家族衰亡的推动者。当我们感慨马尔克斯给这个辉煌的家族画上句号,让其湮灭在历史的大浪中时,多数人都会因为一大家族走向消亡而悲痛。但马尔克斯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引向家族衰亡的——自私。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高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是一个人发展之中必备的,但一个家族想要长久发展,一定要杜绝高度自我化。何塞可以为了“炼金”而不顾子女,何塞,阿尔卡蒂奥沉溺情爱私自出走。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仅为了一个她们都不能确定是否能否走下去的人而自相残害,有因必有果,看似他们是随着历史的潮流走向了衰败,但马尔克斯在书中已经多次明示。一个规则的运行需要理性与众性,但布恩迪亚家族混乱不堪,贯穿他们基因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兽性,而往往将人类推入这种无底的深渊的,就是我们消弥不了的妄念。
不可否认,在整本书中孤独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真正懂得你的人。人生来便是孤独的,而我们人类要如何面对这种永恒的孤独感也是马尔克斯想让我们思考的。有的人放纵自己,有的人约束自己,这些都是选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是你的人性、兽性与神性之间的较量,每一个选择也都映照着你未来的路。即使你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人生,但这些选择在冥冥之中就已经组成了你的人生。你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所以也改变不了你注定要做的选择,这就是宿命。
当你不去束缚自己的本性,当你将“自我”视若神明,那么你一辈子也无法看透很多东西。动物受驱于本能,而人类则追求控制这种本能,我们将孤独看作是自我突出的表现,但实际上是你从未思想过自己,带着一身的贪、嗔、痴,谈何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