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一本书一定要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才算是读完,否则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读过。而一本书如果看了一半,耽搁一段时间后,再次捡起,还要忍不住想要从头开始读,否则总觉得漏掉了什么。
让我疑惑的是,虽然这样从到尾一字不落的很认真的读书,当时也觉得自己收获满满,但一段时间后,我却很难想起书中的内容。
起初我以为是自己书读的太少,还没法融会贯通。于是更加如饥似渴的读,看完一本上马上接下一本,可是一连读了几十本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多大变化。很多东西好像知道,但让自己说又说不出来,碰到能用到某个知识的地方,也完全想不起来。
我开始病急乱投医,学着别人用思维导读画框架,还用市面上流行的倍速阅读法、卡片阅读法、主题阅读法等进行尝试,依旧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我虽然渴望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如何读书却成为我的困惑。
直到最近读到《认知觉醒》一书,我终于找到一种自己颇为认同的读书方法。
作者说一本书你不可能记住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合上书后你只需要记住书中最能触动你的地方收获,记不住的地方现在还不属于你。我如释重负。
他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我们读到的内容可能在这三个区域的任何一个。处在你舒适区和困难区的内容,你可能会无感,过后就会很快忘记;但处在拉伸区的内容就会让你产生兴奋,这就是触动你的点,它会跟你的已有知识产生连接,让你此前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你会印象深刻。
不过,为了充分吸收一本好书的价值,我们不必等读完之后再去回顾,读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深度阅读,因为一本书触动你的地方不会只有一处,这样不仅会读的很透彻,而且价值远超你读几十本书。
怎样深度阅读呢?
道理跟上面一样,就是每读到能触动你的地方就马上停下,记下当时的想法,这个动作会将此刻新知识与你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而很多人会忽略这个动作。
如果没有这个动作,就像别人递给你一个漂亮的风筝,你却没有抓住风筝线,这样过不了多久风筝就会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的时候虽然很受启发,过段时间就完全想不起的原因。
新知识只有固定下来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否则只会是“浮云”,随时都会飘走。但完全固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它还不要不断运用、实践,这是后话。
总之,仅就读书而言,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在被触动的时候停下来,并记下自己脑中的想法。
很显然,这样读书会很慢,但却很有价值。因为这种方法是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展你的认知体系,让遥不可及的困难区知识慢慢向你靠近。
你会越来越博学。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