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暑假还有2周的时候,我就开始计划利用假期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了。
Part
1
其实我原来是打算最早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培养,三年级孩子能独立阅读,我就心满意足了。
为什么呢?
因为:
1.我自己的大量阅读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2.我个人觉得一二年级,还是以亲子共读为主的好,因为这时候孩子刚上学,读书的能力还不强,而且还是小孩子的心理,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亲子共读不但能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品质,也能培养亲子感情。
那为什么我又改变了计划呢?
主要是因为:
1. 现在的考试难度增加了,一年级就有阅读理解,二年级就有写作了。就连数学,也要先考能不能读题、会不会审题。
2.读一些名师的书,普遍认为如果可以,还是尽早培养孩子独立阅读,这样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更多了。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儿独立阅读,那么独立阅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1.有一定的识字量。——不认字怎么读呢?认字少就读简单、低幼的书。
2.有较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连父母读给他听都不想听呢,怎么可能一下就独立阅读呢?
Part
2
我的做法
一、选择合适的书
我个人的选择标准是:
1.印刷字体大——保护视力
2.有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3.贴近孩子的生活——理解起来较容易
4.孩子愿意读——勉强没有好结果
最初我想选《米小圈上学记》、但是看了以后,主要介意印刷字体略小,没买,在搜索的时候看到了《小屁孩上小学》,印刷字体比米小圈大一些,就买了这个。
谁知道有一天放学的路上,孩子听《君伟上小学》音频时,主动提出,“妈妈,君伟上小学有书吗?”我说“有啊!”他说:“那你能给我买吗?”我二话不说,立刻下单。
二、在开始阅读计划之前,我先给孩子进行了“前测”。
我陪着他一起看《君伟上小学——一年级鲜事多》,并有意识地计了时,我自己读完一篇故事的时候,大约用时1分钟(没错,我的阅读速度向来很快,更何况是孩子的书,在我眼里就是字大行稀),然后孩子用时在3-5分钟,根据内容难易不同、长短不同,时间也略有不同。
总之,我测出他读一个故事的时间约5分钟(按最慢的计算,才不会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过于理想化),这样每天读4个故事也不过20分钟,不算是太大的负担。
在陪孩子读的时候,我发现独立阅读对孩子来说,容易产生的困难有:
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能读,只有大人才会读。
孩子以为读书就要读出声,还说:“我没有妈妈读得有语气!”但是我观察他,明明自己读的时候都笑出了声,说明还是读懂了的。
所以,我先是告诉他:“读书不是读课文,不用读出声。”
然后鼓励他:“你读懂了就行,这不是考试和上课。”
再是告诉他一点儿小技巧:“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只要觉得不影响你,就可以跳过去”(哈哈,偷懒的技巧,不求甚解。)
让孩子放松,家长自己也降低期待,就总是能够收获惊喜!
(忽然悟到: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唉,只可惜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要求、有分数线、有硬杠杠在,不像在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有那么多的自主权。)
Part
3
我的计划是:
数了一下这本书一共多少个故事,本来我的计划是一个暑假读完这一套书(共6册),那么一册书应该是在1周的时间读完。算下来每天要读4个故事,需要15-20分钟。
于是我给他列的计划里,标明了每天从第几页读到第几页。没想到他一读就不可收拾,总是告诉我“妈妈,我不小心读多了!”我当然是马上夸他“你真厉害!真爱读书!”
在第二天的读书计划里,就少给他列一点儿任务,比如原本应该读4个故事,就改成3个故事。这样他总是有“超额完成任务”的惊喜和自豪!
但是在他读完第一册、开始读第二册的时候,我发现最初的计划不现实,不现实的原因主要是:三年级以上的书就没有注音了,孩子的识字量还没有达到这么大的量。
于是进行了更改。
我准备在孩子读完第二册以后,给他《小屁孩上小学》试试效果(所谓效果,主要是看他愿不愿意读,喜不喜欢读)。
Part
4
不知不觉就想起小时候给孩子读过的这本绘本:《爱书的孩子》。
安格斯和露西拥有的东西不多。
但是安格斯和露西有书……
有很多很多的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就是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一年级鲜事多》这一册书,就有2万字了,当我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读书的动力就更大了——量化能更容易看到努力的成果,反过来成为努力最大的动力。
这个暑假,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