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爸爸陪星星刷牙,妈妈正准备美美地享受一个人的读书时光。
还没过一分钟,只听到乒乒乓乓东西掉落的声音,然后是星星的哭声,然后妈妈的美好时光就没有了。
“妈妈······爸爸打我!”星星带着哭腔跟妈妈告状。人还没到,声音已经到了妈妈的耳朵里。
“星星疼吗?”妈妈抱起小星星。
“恩,疼。”星星撩起衣服,让妈妈看被打的小屁股。
“爸爸打你,星星难过吗?”妈妈给星星揉揉小屁股,同情地看着他。
“恩,难过。”星星的小嘴巴瞥到一边。“爸爸为什么打你啊?”
妈妈看了看星星,恩,没有眼泪,说明爸爸可能只是小小地警告下。
“不知道······妈妈,你能帮我问问爸爸吗?”星星瞪着无辜的大眼睛,脸上写满问号。
妈妈听到这,使劲控制住没有笑出声来,看来爸爸这一记是白打了。
星星穿着小拖鞋,踢踏踢踏地跟着妈妈去找爸爸。经证实,爸爸确实是轻轻地拍了小屁股作为警示。
“你刚刚是不是把牙刷和杯子扔在水池了,没有收拾,下次要收拾好!”爸爸提高嗓门。
“哦,好的。”星星点点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转身就跑开了,留下爸爸暗自神伤。
“这孩子······”爸爸叹了口气,围观的妈妈内心乐的快要憋出内伤。
2
第二天早上,星星刷牙,如法炮制,牙膏、牙刷、杯子七倒八歪地躺在池子里。
毛巾上的水顺着水池淅淅沥沥滴到地上,开出一条小溪。
星星给妈妈重新展示了昨天精彩的一幕,一片狼藉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一点不过分。
妈妈眼前一群乌鸦飞过,告诉自己:冷静,冷静,我要冷静。
“星星,牙刷应该放在杯子里,杯子要放在洗脸池台面的边上。你来做一遍。”妈妈先给星星示范一遍。
星星听完,把牙刷牙膏都放在了指定的位置。
“星星,双手把毛巾拧成一股麻绳,然后往相反方向拧。”
”好的。”
星星使出吃奶的劲儿拧干毛巾,向妈妈炫耀他的战果。虽然还有少部分水,妈妈已经很满意了。
最后,星星用抹布把水池擦得闪亮闪亮的,亮的可以照出他的小脸。
世界和平,妈妈和星星完成了一个小挑战。
3
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告诉孩子:把衣服收拾好了,把房间整理干净,把衣服洗干净。我们以为孩子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然而,问题不在孩子身上,是出在我们身上。
就像星爸刚刚告诉星星:要把水池收拾干净。星星并不明白收拾干净是什么样子,完全不知所措。
我们往往只告诉孩子我们期望看到的结果,却不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
1、把事情细化,把步骤分解。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整理好自己的房间,需要告诉他:
(1)把玩具放到指定的盒子里,然后放到玩具架上。
(2)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不能扔到外面。
(3)拿出来的书需要重新放到书架上。
2、要求明确,少用形容词,多示范。
(1)少用形容词:比如收拾干净,把东西摆整齐,这样的形容词孩子不能准确掌握,就尽量少用。用具体指示代替形容词,效果会更好。
(2)亲自示范:动作分解,让孩子学习操作每一步。比如如何折叠衣服和被子。记住,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多花时间训练孩子。
也许我们做一遍示范,孩子不一定能学会,这很正常。
这时候,我们需要耐心和坚持,反复训练孩子。
花时间训练孩子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你会看到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
也许,哪一天你就能得到一个big surprise。
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史蒂芬·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