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陷入“渴望被人渴望”的怪圈中,明确自己的交友观来正确对待相处关系。
里面提到的“高中和20多岁这两个阶段是大部分人经历和定义自我经验的时期”有些意外,心理学家并不是只重视人的童年阶段。这么回顾自己的记忆和经历,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儿道理,大概到初中阶段才对自己的生活有些意识和记忆,才有了点小小的我吧,和同学、朋友、家人的相处和所在环境基本就在逐渐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观念等等。
我们的故事需要时时拿出来不停地修正
作者建议凯西这么说道,鼓励她从过去青春期听到父母对她的评价、自我不良感受以及听iPad偏消极情绪的音乐“声音”中走出来,接收新的更加符合她的声音,包括作为治疗师对她说的、她自己认为的,还有她学生对她的反馈。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改变后,她也正在改写着她的故事,有了自己的择偶观和主动意识,能正确看待自己了。
感觉个人成长这件事还真挺重要,大到能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涉及个人生活的交友、择偶等方面,可能更多还是性格的塑造吧。随着我们自我意识的产生,应该是开始调整和书写我们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