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起
最近总是能遇到和日本有关的消息,先是一天好友跟我提起日本的无印良品,还有日本的妖怪,接着是《晓松奇谈》里接连两期节目都在讲日本工匠精神,让我获益颇多,一天浏览公众号的荐书,无独有偶,书单里也有两本关于日本文化的书。呜呼哀哉,心里就渺渺茫茫积攒了一些关于日本的印象与好奇。
《晓松奇谈》讲工匠精神,讲到茶道,提到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播放了一段电影片段,当时就想着找来看看。刚好是周末,就找来看了。
2、印象
最近对日本的印象多了起来,量变产生质变,可能是从前的一些零星的了解,到了最近,终于有了一个成形的印象。
最初是读日本文学,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川端康成的《雪国》、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总能感到字里行间的那种清寂唯美,而这些感觉也正和流行界里常常会提到的“性冷淡风”偶合。这是日本特有的唯美主义文学,美到哀伤。
凭借粗浅的认识,在这一方面,是以日本国花樱花的伤逝之美为体现。说到这里,不自觉想对比中国的国花,中国的国花是牡丹,象征雍容华贵,也和历史上中国的大国气度相和,而日本却以樱花为国花,即使其中有地缘因素,从文化渊源上也一定有着不同。
对于日本的第二层印象却总让我有分裂的感觉,日本绘画的浮世绘,给我的印象是相当的流俗,从这一层引申开去,又想到日本文化中暴力和开放的一面,比如我一直都很难理解的切腹仪式,不但要切腹,还要介错,让人心惊。
所以日本在我的印象里总是极端的,分裂的,它可以美到哀伤,又可以绝情到彻骨。
又想到,彻骨的绝情又未尝不也是一种凄清,是否又和樱花凋落的那种孤绝相应和,在日本的文化血液中,总是流淌着一种孤独与残酷。
3、电影
茶道、大师、日本,这几个关键词连缀起来,毋庸置疑,我将从电影中看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禅意之美。
也正如我的想象,电影的节奏低回缓慢,影像风格深沉清冷,整个电影的格调也有一种内敛的哀婉。
电影看的越多,在看时就越不只于电影,比如看好莱坞大片,先会对特效抱很大期望,而看这样一部日本影片,则我最大的期许就是影片传达的意境之美。
电影以千利休的生平为贯穿,前半段从入为茶头讲起,也是他一生与权力交割,荣辱变化的历程,后半段采用倒叙,感觉像是野史,讲述了他年轻时与一位作为贡品的高丽公主的爱情,两段叙事的连接是一个一直为千利休珍藏的茶罐。
看完电影又去仔细查了千利休的生平,和电影表现的基本一致,但电影显然无意过多就千利休与丰神秀吉的矛盾过多着墨,像作画一样,点到为止,有很多留白。所以,电影才更有意蕴。
文中插图都来自电影的截图,每一张都很美。
4、茶道
喜欢喝茶,但对茶的了解太少。
也不知道,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会像电影中那样饮茶,更有多少人还能有那种品茶的心境。
查资料了解到,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主张以“和敬清寂”为茶道的精神。
读资料的时候,总觉得千利休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很像,社会纷乱,人们的精神普遍空虚,文人墨客追求返朴归真,当时社会玄学之风很盛,在当时也诞生了“竹林七贤”一批文人雅士。
两者都是在精神上追求一种归隐。
茶道由茶出发,但又不止于茶,涉及的方面也包括建筑、园林等,因此,茶道中应该是有很深且系统的文化蕴涵。而由我从电影中直接感受到的,从饮茶的茶具,一茶一碗,到洁净的茶室,到茶室外的一花一木,再到茶人的举手投足,都无不给人一种禅意之美。一切都是素简的,静寂的。所谓无声胜有声,正是如此。
从一个道字去说,总觉得玄而又玄,但如果从一盏茶,一只花,一个建筑,甚至一盘菜肴去说,则是由生活的具体处去体察幽微,反而更能有所感悟。这也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也因为有了这些日常的对应,也让我对真正的那个“道”字更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