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视不感冒,几乎很少看,但有一档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我每期必看。
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是这档节目的宗旨。
而且每期节目都有众多音乐实力大咖云集,通过咏唱古诗词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让人流连忘返。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而这档节目正是建基于浩如烟海的书籍宝库之上,将经典化为连绵细雨,润物无声地荡起层层文化涟漪,引发台上台下的“精神和鸣”。
登高望远,向来是中国古典诗词一大永恒的主题。
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辛弃疾想象着“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而今天的中国人,已经能够在自己的空间站深情俯瞰美丽的家园,这,不正是辛弃疾梦想的景象吗?
在这期节目中,当年辛弃疾词中的想象在传唱人满江昂扬有力的歌声里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满江用一首自信澎湃的《直下看山河》,描绘了乘风而上、俯瞰江山的万千气象,唱响了广阔而光明的大美中华。
浩瀚星空,宇宙无垠。这片无垠的深蓝色“星河”从古至今寄托着人类许多遐想。
从仰望苍穹苦苦思索的古人,到不断创造奇迹的今日中国航天,炎黄子孙从未停止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苏轼深情叩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陈与义坦露心声“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若能飞往天外,便可以摆脱不堪的处境。
在李白满怀豪情的词作中,还夹杂着挥洒出世后的忧愤郁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但辛弃疾与他们却大不相同。
他笔下的飞天,并不只是停留在“我想”,而是已然“飞天”后的景象 ,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后,他更想“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回望祖国的大好河山慨叹一句:“清光更多!”
辛弃疾,我们昨天聊的是他的那首《定风波·暮春漫兴》,通过写春伤春,表达他那种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的伤感。
而今天的这首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也是南归后的作品,与昨天的那首词的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只不过这首词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无法如愿。雄雄报国之志无处施展,满腔的愤懑与忧忡,只能借慷慨激昂的词句来抒发。
在这首词中,他所描摹的,是一个山、河、湖、海,皆熠熠生辉的理想人间,他日思夜忧的家国山河,不再支离破碎,朝廷不再屈辱求和,到那时,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的他,于云霄之上俯瞰的山河大地,将是一个荡涤了黑暗的光明人间。
辛弃疾在诗里寄托的飞天梦,在如今几代航天人的耕耘下已然成为现实。
如同撒贝宁所说:“中国正以自信、从容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上,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一代代先贤哲人积淀下来的厚重力量,将是我们自信的根源。”
那一组组从“天宫”传回地球的画面,也以航天员的第一视角,引领人们纵情领略大美中华。
在这次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拍摄的照片中,人们看见了我国两大长河——长江和黄河的身影,还在其中辨认着自己的家乡,南京、青海、扬州……
这场相距万米的遥望,不再是古人的想象,在美丽的中华大地上,它得到了最强而有力的回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代• 辛弃疾
赏析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上片的意思是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下片是说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斫:(zhuó)砍桂:桂树。婆娑:(pó suō)树影摇曳的样子。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
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