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人之有伤感色彩是天生的、传统的,可原谅。惟不要以此为长处。而平常人最喜欣赏其伤感,认短为长。
我一度认为小时候读太多诗词造成我忧郁,现在看来也不是全无道理;看了这本书,有恍然大悟之感,也意识到我有些跑偏。
这本书并不是只讲诗词格律啦,用字方法啦,而是着重讲思想、境界;而又不是空谈思想,全都落实到一字一句上。可以看出,顾随先生崇尚积极、有力的人生态度。要“真”,要“有力”,要“担荷”。他非常推崇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干过实事又写诗的,不像王维(?)坐在屋子里幻想田园。我不了解陶公,对这部分内容无法理解也无法评论,所以只是纯粹记录下来。
(对,这本书是写给已经非常熟悉古诗词文本的人看的,所以读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需要补充很多信息,先读诗词本身。)
什么样的诗词是好诗词?除了念起来顺口,小时候喜欢颜色鲜明的、有水果或者花草树木的,比如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年岁稍长,不再似儿童那样“好吃”“好色”,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是水果和颜色,看来这是本能。)
人生的苦,表现出来,不应只是“忧郁”,而是“沉痛”。我也喜欢真实、沉痛、明亮、热烈的东西。李贺,浓墨重彩,最喜欢用的五个字是“枯”“寒”“老”“瘦"“死”,老兔寒蟾泣天色,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衰兰送客咸阳道,一心愁谢如枯兰。反正形容一物绝不用情感色彩明亮的词。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独睡南窗月,今秋似去秋。
这首诗在李贺诗中不算有名,口味也不“重”,然而我觉得很好,很有味道。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让人感到无尽的愁苦。而又节制含蓄,不是情感决堤。这种效果类似“床前明月光”。
顾随先生谈诗词中情感的抒发:
水可以打岸拍岸而不能破岸决口。
郑板桥有词: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坏尽文章抹尽名。……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近代青年不肯实际踏上人生之路,不肯亲历民间生活,而在大都市中梦想乡间生活,故近代文学难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