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具体谈谈,《诗经》的内容,以及本人的阅读感受。
总体来看,风雅颂,形式不同,内容也所有区别。《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
而《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01 第一个占有很大篇幅的就是颂赞诗
《周颂·维天之命》中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主要出自于国风和大雅,颂赞诗里边很多都是祭祀诗,祭祀的对象不一样,有的是祖先,有的是天下,但是其中都充满了颂赞之词,歌颂祖先的圣德,祝愿子子孙孙,永受福佑,比如《周颂·维天之命》。
这是周颂的第二篇,今天听起来非常的典雅深奥,其实它的意思不外就是,赞美周文王,说他的德行醇美,是受制天命,天命肃穆,同时赞扬周文王的醇德,流惠于子孙,使子孙受到福佑。
这是在宗庙祭祀的场合,歌颂的这样一首诗。还有些作品不是直接应用于祭祀的场合。但是也表达颂美之意。这些颂诗文学性不是很强,但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
比如大雅里的《生民》是赞颂周民族的始祖,诗里面一开始,叙述了关于后迹降生的神话传说,后迹是他的母亲姜源在野外去踩着一个神的足迹,然后就生了他。
他生下来之后,母亲把他扔在郊外,有牛羊和鸟来保护他,然后母亲才把他拿回来,收养了他,他长大以后,在农业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艺,无论种植什么庄稼,长得都非常好,这样一个周朝的始祖,就使得周朝的农业发达起来了,所以周朝的后人祭祀他。
这首诗就是祭祀后迹的时候表演的。
大雅里的《公刘》是描述后迹的曾孙,他叫公刘,他率领着周民族,从台那个地方迁到了宾,宾现在陕西的西南部,在那里建立了城邑,公刘描述这个过程。这是古代里面极为可贵的史诗。
02 对于现实不满而产生的怨刺诗
抒发自己的怨恨和讽刺,这部分观点的比例很大。从历史上来看,西周到了幽厉二王的时候,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大大加剧,在这种情况下,颂美的作品,几乎就没有了,大量出现的就是这种怨刺诗。
02.01 诗人为国事而忧愤,对当权者提出激切的劝谏。
如《大雅·瞻卬(ang)》、《大雅·荡》、《小雅·巧言》、《小雅·巷伯》。这些作品都敢于大胆地针砭时弊,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讽喻特色,它对后代文人诗歌影响很大。
这部分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其中《二雅》对现实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
比如,《大雅·瞻卬》就大自然灾害讲起,然后就指出都是由于周幽王的政无道,周幽王强占别人田地,进而又指责周幽王宠幸王妃,造成国政大坏,希望他能够改正。
而《大雅·荡》是批评周厉王的,在批评他的同时还向他指出来,天命无常。如果统治者没有德行,天命就会转移,就会失去他的统治权,诗里面就借周文王的口吻,警告周厉王,商朝有一面镜子,商朝的镜子就是夏朝的末年。由于夏桀暴虐,就被商汤推翻了。
在这里实际上是说,周朝的镜子就是商朝。如果周朝的统治者不能敬天保民,那么商朝的末世,商纣王也就是他们的镜子。
《大雅》里面都是高级贵族所写的作品,所以他们都是直接批评当时的周王。
《小雅》的作者地位比较低,但是他们也是贵族,所以他们对于当时的国政,也非常关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命运。他们看到现实的不合理,批评周朝国政有问题,同时为自己鸣不平,说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表示了自己很大的愤慨。
《小雅·巧言》是批评当政者贤愚不分,赏罚不明,这里面最激烈的一篇作品是《小雅·巷伯》,巷伯是一个下层的臣子,他受到了谗毁,他在诗里面发誓要把陷害自己的那些谗佞小人,扔给犲狼虎豹去吃,扔到遥远的北方,北方不接受,就把他扔给苍天,让苍天去惩罚他。
这类语言是非常的激烈的,这些作品都敢于针砭时弊,特别是他们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讽喻的特点,他们对后代的文人诗歌影响很大。
02.02《国风》中的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国风》的作者,他们的生活地位比较低,所以这些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诗人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状况写起,抨击现实的不公,揭露当时严重的贫富对立。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魏风·伐檀》,对那些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发出了强烈的质问,你们事情都不做,为什么家里面有那么多的财产。
《魏风·硕鼠》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那里面就把剥削者比作大老鼠,抨击他们对劳动者的剥削太残酷了,为你劳动那么多年,你却如此的剥削我,所以诗人就发出了反抗的呼声。
这些作品很能反映下层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是从自己具体的物质生活出发,和统治者加以对比,进行揭露和批判。
《国风》讽刺和揭露统治者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揭露他们的荒淫无耻。从道德上对他们进行批判。
比如魏宣公为他自己的儿子娶妻,娶的是齐国的女儿,结果呢,把这个女子迎过来之后,发现长得很美,于是魏宣公就起了歹意,就把这些人给留下了,在黄河边上,建了一座高台叫新台,然后就把这位女子放在那里,占有己有。
《邶风·新台》就是讽刺魏宣公这件事,把他比作赖蛤蟆。
《鄘风·墙有茨》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它讽刺魏国宫廷里荒淫无度的事。
《齐风·南山》也是这种内容,是揭露齐襄公和他的同胞妹妹鲁桓公夫人的淫乱行为。
另外有些作品直接痛斥统治者,比如《鄘风·相鼠》就指责当时的统治者,行为非常肮脏龌龊,简直连鼠都不如,骂他们你们不死,还活着干什么?老鼠还有皮,你们却不讲礼仪。
这方面的作品,《秦风·黄鸟》也是非常突出的,它的批判是指向了当时的秦穆公,虽然在历史上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把秦国引向了强盛,但是他死后,用活人殉葬,秦国人对此就非常不满,《秦风·黄鸟》批判了秦穆公用人殡葬的残忍做法。
国风里面的作品,批判犀利,爱憎分明,体现了下层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特点。
03 第三类是反应战争苦难的征役诗
这些诗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征役的辛苦,既有国家层面的抵御外敌,还有低层人民的沉重灾难。
03.01表现战争的诗
比如很有名气的《秦风·无衣》就是一首战争诗,表现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在先秦一直是这样的,所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这在历史上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一件大事情,早在西周就有很多抵御北方民族的战争。
《小雅.采薇》的作者就是参加了抵抗匈奴的战争,他从军一年,倍尝艰辛,所以他在年末回家的途中,就百感交集的回忆这一年的生活。
说是自己抛家舍业,每天生活的不安宁,都是因为匈奴,在军队里头,每天都提高警惕,准备迎敌,是由于匈奴来势汹汹,非常猖獗。
这首诗呢,从几方面,他抒发了由于从军,而倍感艰辛,思念家乡的那种忧伤之情。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了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小雅.出车》,是描写周宣王的时候,诗里面不仅叙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还极力的赞扬军威,渲染大军凯旋时候的兴奋心情,这是一首打了胜仗凯旋的诗。
也表现了当时的人民抵抗匈奴的决心和意志。
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秦风》,因为秦国地处西北,经常遭受匈奴的侵袭,所以秦国人民勇武善战,《秦风.无衣》就是表现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敌。
国家要出兵了,我们一起去打仗,穿同样的衣服去抗击敌人,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特色,这种诗篇至今还使人受到强列的感染。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抵御外敌,毕竟,还有劳役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03.02 表现征役之苦的作品
人类历史战争频仍,而战争和劳役这些负担需要由普通的百姓来承受。比如《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小雅·北山》、《卫风·伯兮》。
所以,《诗经》里面有很多是抱怨无休无止的“王事”。所谓的王事无非就是打仗、劳役,这些王事使主人公有家难归,使人产生抱怨,于是他们诉说在外行役的辛劳、悲苦,这种方面的作品很多。
有的是写,一个妇人,她的丈夫出征了,她自己在家里面思念征人。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丈夫在外面去服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在傍晚的时候,她看到了鸡要回窝了,太阳要落山了,牛羊都从外面回来了,鸡牛羊这些禽畜都能在傍晚回到圈里边安息。可是自己的丈夫,却在外面忍受着征役的劳苦,所以他又非常深情的说,丈夫在外面服徭役,怎么能不让我思念呢?
第二段也是这样的意思,只不过结尾,她的思念更为深沉了。她惦念着外面的丈夫,说他在外面行役,大概不会饥渴吧。
从这种深情的倾听当中,人们就会感受到,当时无穷的征役,带给千千万万家庭的不幸,当然还有些作品是直接表现征役之苦,是那些出征的民夫和将士直抒胸臆。
04 表现日常感情生活中的婚恋诗
这些内容大多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写恋人幽会的喜悦、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有的写相思的痛苦、失恋的仇怨,如《王风·采葛》、《郑风·狡童》。
静女,就是写一个小伙子在城墙上等待他的恋人,写他们幽会的过程。
而蔓草,是写一对男女在路上不期而遇,非常快乐。
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如《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髧彼两髦,古代的青年男子把头发垂下来的样子。女主人公说,这个垂发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我到死也不改变,然后她就抱怨说,母亲啊父亲啊,怎么就那么不体谅人呢?
大概是她的父母对她对这个小伙子的恋爱,是强加干预的。所以,这个少女在这里抱怨她的父母,并且发誓她至死也不改变她的爱。
另一种就是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它们描写主人公忠于爱情而被遗弃的命运,控诉了那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婚恋诗中,还有一部分是表现家庭生活的,有的是表现家庭生活的和谐。
有的写一对青年夫妇在床上的对话,但是更多的还是写家庭问题的,特别是写妇女被丈夫所抛弃,这样的诗我们称为弃妇诗。
《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突出的作品就是《卫风.氓》,氓是指男主人公,是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进行倾诉,这个女主人公是一个热烈而纯真的女子,她在婚前深深的爱着一个男子,非常主动,对男子关心倍至,后来就不顾家庭的反对,和那个男子结婚了,在婚后她又日夜操劳,希望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换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是丈夫在家境好转之后,却另有心欢,狠心的抛弃了这个女子,于是她痛定思痛,就发出了悲愤的控诉。
这首诗,就是她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回忆往事,愤怒的斥责那个男子,说他三心二意,另寻新欢,最后对那个男子表示了决绝的态度。
这是回忆往事,是说他们结婚的时候,双方发誓,要一起白头到老,可是现在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使她产生怨恨,当初是信誓旦旦,可是现在却背叛了当初的誓言,那这些往事就不要再去想它了,我再也不对他产生任何的留恋了。
主人公的悲惨的遭遇,她那种善良而且刚强的个性,都在这种如泣如诉的诗句当中表现出来了。
这些弃妇诗,是《诗经》里面非常动人的作品,表现了当时那些妇女在社会上受压迫受凌辱的命运,发出了她们的心声。
05 第五类作品是农事诗。
《雅》、《颂》中的这类作品往往和祭祀有关。《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大田》、《甫田》,是周代春夏祈谷、秋冬报成的乐歌,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情况,是了解周代社会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周民族是一个农业的民族,周朝以农业立国,《诗经》里面就有不少表现农事和农业生产相关情况的诗。
那些诗里面按季节的方式,描写了当时的劳作与风俗。当时的农业耕作,养蚕,狩猎,祭祀等活动,都非常详细的在诗里面作了叙述,人们不仅可以从当中了解当时的农业生产的状况,而且还能看到当时农夫们的悲惨生活,这些农夫从春天到秋天,都辛勤的在田间劳作,到了冬天还要给统治者去修房,凿冰,服各种劳役,而他们的劳动成果,一些最好的东西,都被统治者所占有了。
比如打猎,那些好的猎物,大个的野兽,就交给了上层的贵族,那些小的野兽,他们自己留下来用,农夫们呢,住的也是破房子,到处都是老鼠洞,吃的有时候在夏天就需要用瓜菜来充饥,穿的也是破衣烂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就悲愤的唱道:
没有衣服穿,怎么度过这严冬?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所以,七月,它写的是周代社会,财富生动的风俗画,也是当时劳动者的歌唱和呐喊。
《诗经》中还有一些表现其它劳动生活的作品。《周南·芣苢(fuyu)》是周代妇女采集芣苢时唱的歌,《召南·驺虞(zhouyu)》、和《郑风·太叔于田》等是描写狩猎的作品,《小雅·无羊》再现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
这些作品都赞美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06 再一类就是用于婚礼祭祀等活动的礼俗诗
《周南·桃夭》是婚礼上的贺诗;《周南·葛覃》是女子归宁父母的诗;《周南·螽zhōng斯》是祝人多子的诗;《郑风·丰》和《齐风·著》是迎娶新娘的诗;《召南·采苹》写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动;《陈风·宛丘》写陈国的巫风歌舞。
很多诗表现礼仪情况,几乎遍及当时的各个地方。
《郑风·溱洧(zhenwei)》写郑国三月上巳日在水滨“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春游社交场面: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每年三月这天,郑国人要在小滨举行招魂仪式,在水里面要洗浴,进行广泛的社交,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春游社交的场面。
诗里一开始说,溱和洧那两个地方,流水涣涣,男子和女子都手里拿着鲜花到水边去,女孩子就主动的约小伙子,说,你到水边看过了吗?
小伙子说,已经去过了。
女的说,再去一次吧,那快乐极了,她还邀请小伙子再去一次,他们之间邀请进行着戏谑,还把芍药鲜花进行赠送,诗里面有这些逼真的场面。
有生动的对话,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非常生动的风俗诗。
《小雅》中的礼俗诗往往表现周代上层社会的面貌和各级贵族的思想情趣。其中有的用于天子享诸侯之礼,如《蓼萧》、《湛露》、《彤弓》。更多的还是用于一般贵族聚会的乡饮酒礼。如《鹿鸣》、《伐木》、《鱼丽》、《宾之初筵》等。
比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也有批评光知道喝酒,一喝就醉了,忘了礼义,通过饮酒之礼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诗经》以它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生活的具体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