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呢,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的第六章目的标准和目标时,里面刚好有一段话引发了我当教师以来的一些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困惑:当我们在开始教授全新的一章知识的时候,是该反复操练一些基础的方法与技能,还是说更加全面地展示这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书中提到,学生在学习更为复杂的行为时,可能会出现较高的错误率与较低的参与度。这是不是与心理学里面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相类似呢?最近发展区也是说,学生在学习有一些难度的知识的时候参与度较高,但是在难度较大的时候会表现出逃避行为。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如何把控知识的难度是极为关键的。加入合适难度的知识会让学生有挑战性也很有兴趣,但是一旦难度过大,很多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在课堂上形成消极的听课情绪。
最近笔者在教三角函数这一章节,这一章节的知识结构与初中关联并不大,很多同学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出现了困难。例如,最近在上正余弦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我就通过几个阶段性的例题,让同学们慢慢地感受。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例题变式教学。
起码在艺术班中,孩子们对于单调性可以逐步地认识清楚。接下来我也会慢慢地尝试通过,对于例题变式的逐步深入探索,构建出每一块知识点的例题变形。
上面提到的是较为复杂的知识如何分布拆解为教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讲授。书中也提到了,不太复杂的行为是否更容易教授?
看似这个论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叫我复杂的知识点,其实他的本质就是最最基础的定义。像之前,好几个学生来问我的一道题。
嗯,已经能够借助正弦函数,判断出范围,但是却无法求出x1x2的值导致无法得到最终结果。 我让他们回归到定义,也就是三角函数单位圆的定义。他们立马就想通了。现在的高考更加的灵活多变,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更加应该回归到定义上的本质教学,在教授一些复杂或者是更加难的题目时,应该更注重强调定义。
以上便是这一周多读书的心得。慢慢记录。
再次分享一句,黄炳锋老师常常跟我们提的一句话,延时判断,适时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