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开始,突然的头晕,呼吸急促,心脏好像要从胸腔里跳出来……身体不舒服,情绪自然不好。跟家人的沟通少了耐心,甚至讲多两句就烦躁到能爆。到了4月4日下午的时候,身体更猛烈地“警告”,情绪更彻底的失控……
迷迷糊糊之际,能隐约感受到的是身边有熟悉的人在。清醒一点儿了,决定立个“遗嘱”。想来想去要说的无非两点:第一,跟父母致歉。如果我真走在他们前面,那真是太太对不起他们了。第二,自己负责的事情如何安排。有什么是“欠”着别人的,总是不安心。我可以因为不可抗力免责了,给家人添了伤心已是罪过,再麻烦其他就不应该了。不知是录好了“遗嘱视频”,人放松了,还是药物发挥了作用,不知不觉间睡着了,而且没做梦。
再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外面天气好像不错。房间因为阳光的关系明亮且闪金光,疑似天堂。
我们是很忌讳谈“死亡”的民族。“讨厌死了”,“烦死我了”,“吓死人了”……这样的口头禅出现的频次比一日三餐都多,那是配套有紧跟着“呸呸呸,童言无忌”,或者马上敲敲木头这样的化解招数。对这个字谨慎到什么样呢?看看现在视频字幕就能发现,要么带引号,要么用拼音,要么换个词。
人生无常,是从小就听过的。但不到一定年纪,没经过一些事情,是只能理解书面意思,却永远没有心理认知的。看过很多“5·12”的资料,除了险象环生,感天动地的营救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场天灾之后有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去立遗嘱了。
新冠肺炎期间,我所在的温州曾经一度属“重灾区”。但一步家门都没迈出的我,对局面不明,未来若干不可知的担忧远远大于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而当国内的疫情局面好转开始,对“死亡”那列的数字少了些悲伤。世界范围内的哪些数字也就是数字。4月4日10点的警报响起时,心思被打开了。意料之外的身体状况,此时想来是及时而至的警示。
记得《见字如面》的一期是关于生死的主题。印象最深的,生是不确定的,死是每个生命确定的结局。所以人生,就像是一个“死缓”的期限。当时,只觉得尼采这样的比喻很酷。此时虽不到感同身受,也算得上“扎破手指”了。
状态好些时,一家三口坐下来聊了聊。爱人建议,写一本书给女儿做“遗产”。吼吼吼,是“命题作文”啊。
等确定不会有大碍的时候,跟老爸老妈通了视频。他们总是很敏锐的能发现我的状况。当然,我也很精灵的做了汇报。老妈也身体不舒服,当然也一如既往还强撑着干活,自然少不了被老爸唠叨,我习以为常的做听众。老妈说,她生病时只要还能下地走动,一定要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越是生病的时候,越会尽可能起来整理好自己。她觉得精神头很重要。躺着只能更多的胡思乱想。动起来就觉得没大事。但是身边的人会不理解。会误会她没那么严重,或者批评她不珍惜自己,不好好养病。
我之前也是这样“评价”老妈的。但是有意思的是,这次听她说,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和她一样。这不,今天刚好一些,就拼着劲儿洗了自己的衣物……
遗嘱,一边是要托付给他人的。一边是要不给他人添麻烦。
晚上走进久违的书房,看到桌上还没读完的书,文件袋里写写画画又攒起来的手稿……这些是要尽可能自己处理好,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事啊。
那么,明天,继承老妈的作风,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