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从黄童到白叟无人不晓,问起为什么要叫端午,一时语塞者众。
为什么叫端午?
端,意为开端,农历的五月(公历6月)是仲夏的开端,端一端二数到端五,正好就是“阳辰”,所以端五也称为端阳;为什么“五”又通“午”呢?这要从十二地支说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时辰,大地从寅时(3:00-5:00)开始,由阴转阳,新的一天从此刻开始,从寅时开始数五个时辰,就到午时了(11:00-13:00),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辰,因此称为“阳辰”,端五被称之为端午,由此而来。
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在端午那天自刎,尸首被吴王夫差投入钱塘江,百姓为了保全伍子胥的身体,向江里投食喂鱼;150年后,也是在端午,战国时期的屈原跳进汨罗江,百姓向江里投饭团保护屈原;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先贤,渐渐演变成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是毒日吗?
我想到一个新问题,两位志士为何都在【端午】这一天献身呢?端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五月五是毒月恶日,从先秦以后,五月五便被认为是不吉之日,要禁欲斋戒,民间要插菖蒲、艾叶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夫差五月五赐死伍子胥,像是驱鬼避疫那般,屈原五月五自尽,是不是在隐喻楚怀王是五毒之首呢?历史留下的一个个谜团,不得而知。
北京故宫的端门和午门,和端午节有什么联系吗?
端门位于天安门和午门之间,端门是午门的外门,也就是故宫的是第一道门。端门城楼存放着皇帝仪仗用品,每逢皇帝大典、出巡、回銮,仪仗队取出各种仪仗,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钟鼓齐鸣,逶迤三里,显示出封建皇权的威严。明清两代皇帝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待天安门外百官迎候,黄土洒水铺路等仪式完毕,敲响端门大殿内的铜钟,皇帝这才浩浩荡荡离开端门出巡。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钟,寓意着一个历程有始有终。
皇帝跟前当差,轻轻松松破万步
端门是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公地,从端门到皇帝办公室-乾清宫,直线距离1.3公里,官员不能径直穿行,走过午门,走过内金水桥,绕过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这才能走到乾清宫门口,想象他们踩着厚厚的朝靴,低头疾步快走的样子,若是皇帝一日多宣几回,他们里三层外三层的朝服,怕都要被汗水浸透了。
古代还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踏进午门,意味着真正进入皇家禁地了。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也是重大典礼以及重要节日,皇帝在此显示皇家威仪的场所。
推出午门
午门也是古代官员等候上早朝的地方,凌晨三点,大臣们就穿戴整齐候在午门了,万一皇帝在上朝前突然想起什么事来,宣不到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七点皇帝上朝,大臣们鱼贯进入太和殿或是养心殿,下朝后,大臣回到端门办公,皇帝回到乾清宫或御书房办公。没什么要事,大臣下午三点回家,用功点的五点回家,遇到雍正这样勤奋的皇帝,大臣们不知道几时才能回家。想想真不容易,实打实的十二小时啊,比我们的八小时工作制长多了,没双休日那都是小事,成天提着脑袋上班,稍不留神就人头落地,还要诛连九族。
伴君如伴虎,对传说中的”午门候斩”,我一直深感怀疑,午门是如此恢弘气派之地,连皇帝的三宫六院都不准由午门出入,怎么可能是刑场呢?果然是以讹传讹,圣旨写道,“推出午门候斩”,少了两个字,意思大相径庭,午门是皇宫的正门,推出午门就是被驱逐离开皇恩,真正的刑场另在别处。官阶不到五品三品,是没资格踏进午门的,推出午门四个字,一生的含辛茹苦便烟消云散,中国官场的圆滑世故,不得不如此啊。
端午节和端午门的故事,讲完了,没记住的,推出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