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一个人的时候,我常想,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到底是需要我们按照丛林法则去接受这种弱肉强食的残酷,还是需要我们因循仁义礼智去相信这种善念往还的美好。后来我又想这两种极端应该都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偏见的世界里,我们不该果断地把结论定好然后再信誓旦旦地告诉别人你所看到的就是对的。
以前学习古诗词,因为阅历浅薄,所以愿意去看下面的注释,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注释就应该是诗人想传递给我们的东西。但是后来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去看注释,因为感觉到注释所表达的意思跟我自己领悟到的并不十分吻合。再后来突然明白,原来注释也只不过是注者的一种偏见而已。西晋时期玄学家郭象曾为《庄子》做注,可能初识《庄子》者认为郭象的注释就是《庄子》所要传递给读者的全部思想。但是后来有一禅宗和尚识破了其中的偏见,他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我一直以为,平面的世界太过虚假,有着很多的不真实,一个事物有着太多的面,单从任何一个面上去了解,去解读,都未免有失偏颇和单一。因此任谁也不能从现实中得到真实,那些解读只不过是我们个人的偏见罢了,或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社会的主流也正是大多数人共同认定的一个偏见而已。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试图从“本质”上解读事物,但是他们忘了世界从来就没有本质,任何妄称哲学家的人们也只不过是看到了世界的一个面而已,只是他们以自己的阅历或经验在一种个人偏见上面思索太深罢了。任何一种偏见只要你能看得比别人深刻,你就可能被敬仰,因为他们在思索各自的偏见上面并没有达到你这样的高度。
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但它同样又是主观的,客观的是它一直在那,主观的是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客观的东西是好的,主观的东西是坏的,但是这也是一种偏见。再后来,我明白了客观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主观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自己,这两种是内外不同罢了,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或许这也是一种偏见,等到我自己的思考更深一层的时候,也许我会发现,今天我所说的一些东西,我所认为的一些东西,又变得不一样了。
思想上的东西是最不容易改变的,同时又是最容易变化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那么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就很难再去改变,但是有时候变化却又是那么的不经意,并且甚至这种改变是完全逆转的。以前我并不知道洗脑究竟是怎样一种事情,它的操作和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后来我明白了,所谓的洗脑只不过是别人在你的思想中找到了一点瑕疵,然后沿着这个瑕疵为你构造出一种偏见的完美,然后你就陷于这种完美中不能自拔。但是一旦有人以一种更高一层的见解来指出这种偏见所勾勒的虚幻,你也就醒了。
有人说,我对一件事物十分了解,看到过它的每一个面,也知道每一个面的不同,那么把这些所有的表现都结合在一起不是就是它的真实吗。我想说,并不是。因为你忘了,除了空间上的表现,还有时间上的表现。任何一件事物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或许你能接近它的全貌,但是时间不一样,你得到的感觉又是不同的。南宋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到的三种心境,“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就是这样的。同样是听雨,时间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一种偏见打量着身边的这个世界,可能有人认为我们不该以一种偏见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我却认为有偏见并非见得不好,因为有偏见恰恰说明你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说明你并未随波逐流,说明你正在以自己的经历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如果有一天你从自己的偏见中读懂了自己的肤浅,从你自己的偏见中看到了思想上需要进步的不足,那么就说明你的努力并没有完全白费,你正在从一种不完美的偏见,走向更深一层的完美。
——2015年4月7日,春光正好,恰逢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