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李娟,大概是在六七年前。读的是《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每天晚上睡前读二篇,像是跟一个知心老友进行了舒畅的睡前卧谈,带着满足和放松安然入睡。
一晃就是六七年后的现在,上个月读了她今年的新书《记一忘三二》。一本薄薄的小书。又和那个知心老友相逢了,文字真的是一种记忆的极好载体。再来读《冬牧场》时,像是听她在和我久别相遇时回忆过去一样。
以往都是在睡前读李娟,这次略有不同。我是在从广州去到泉州的火车上读的这本书。此时正是酷热的夏天,加上在封闭的车厢内,空气都带着火一样。李娟进入冬牧场时,零下四十多度,到处是雪。这种场景,作为一个南方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之下,我就更想快点进入那个冰凉的陌生世界,以忘记当下的“水深火热”。
因为这是一次《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写作。全书虽然依然还是散文,但整本书的结构相当缜密。看的出来是经过了精细的编排和构思的(后来看编辑手记也证实了这一点,就连书的尾页放的十五张李娟拍相片,都经过了激烈的讨论是放在前还放在后来)。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冬窝子、荒野主人、宁静、最后的事,共计三十五篇文章。依此顺序也有一个时间和事件的暗线,就是依次交待了这次行程是什么时候去、跟谁一起去、到哪里去、以及去做什么的过程。
在冬窝子的日常是怎样的呢?
早晨起来,把羊群和牛赶进荒野,在一望无人的荒野里去找积雪,用铲子或什么工具装进袋子里,然后背回住的窝子里。用这些积雪作为家用水。每天煮茶,吃羊粪烤出的馕。衣服穿七八十来天才洗一次,洗一次要晒七天才能干。洗头洗澡是极为奢侈的事。
也许被我这么一总结,听起来是无聊极了吧。谁说不是呢?每天在寂寞孤独冷中放牛放羊、找马找骆驼不说,还得重复一天又一天的喝茶绣毛毡的生活,怎么能有意思?
然而,读的过程,真的一点也不枯燥乏味。看,这就是李娟的魅力。
比如,在茫茫无边的戈壁行走时,她写道:“同样还是行走在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的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除了类似这样让人心境敞亮的表达外,也有许多幽默的部分存在。她们用羊粪搭自己住的窝子,尽管住在“粪堆”,但是开心的很。因为在羊粪里,它们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热量。不过,上厕所就比较麻烦,便秘的人几乎可以把屁股冻掉。
在荒野上,最方便做的事就是出去散步了。这样一来,出去赶牛赶羊,也不觉得是件苦差事。也能显得自己并不是无事可做。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章荒野的主人,其次是第三章宁静。这两章的主要都是写人。第二章写的全部都是和李娟一起生活的人,她寄住家的一家人,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子女。他们的邻居、亲戚、家里的猫狗。宁静里人物则多数都是来的访客。
为什么觉得她写的人是出彩的呢?因为觉得真实。不是把人写的多么传奇,不是用形容词去堆砌、渲染。而是写他的行为、动作、说的话,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形象。并且,写人的作者李娟和这些人都在你来我往之中有过互动,是一种交过手的真实体验。这就是我觉得真实比外表的美更让人信服的原因。
冬牧场的生活无疑是艰辛的,不过,我觉得李娟又是幸运的一员。因为这样的生活绝大多数无法经历。书中也有提到,因为一些政策的改变,这种放牧生活很快就会消失。这种独特又平淡的生活方式也会不见。李娟的幸运是她成为了其中的体验者,亲身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
冬牧场遇到李娟也是幸运的。她的文字的记录方式也跟这片荒野一样独特,他人无法效仿。她不夸大这里的艰辛和困苦,也不感叹这里的壮阔和或是荒凉。尽管是一种观察者的身份放在此地,却又没有冷眼旁观这里的一切。我们能从中读到情感的气息,正是因为李娟早在这片土地和人们身上参与了情感,并与之联接起来,又从文字中传达到我们身上。
读完这本书时,火车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对面座位的一个小朋友刚从睡梦中醒来,她看着车窗外经过的大山、河流、田地时,十分地兴奋,不停地摇着还在熟睡的妈妈和她一起看。妈妈极不情愿地说,有什么好看的,吵死了,又接着睡了过去。
小姑娘朝我笑了笑,于是我和她一起看着外面这个看似无聊的世界。在小姑娘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芒和气氛。就像是李娟的书的感觉一样。
零下三四十度的冬牧场也好,眼下热的冒烟的火车景象也罢,究其本质,都是冰冷无聊的。而活在其中的我们,是有义务让自己活的有气氛和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