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中,检测成绩一般都有单项选择题,学生必须四选一,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避开另外三个错误的答案。这无形中给了他们一个系统,就是要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许多种解决方案,我们不得不忘记在学校学过的方法。
怎么办?很多人可能就一拍脑袋,想出一个办法,然后果断采取行动。这总比什么都不做好。然而,这往往不是最合适的方法,你下意识采取的行动也许不是最好的,而且由于对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目标偏差、错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他有一小的的时间来拯救世界,他会花59分钟分析问题,花1分钟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则经常做相反的事情,比如问题是销售量下降,我们通常会花1分钟讨论,然后降低价格。
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简单而不精细:
想到第一个念头
实施
其实有更好的办法:
围绕问题收集信息——确定问题,收集新鲜信息
建立良好的假设——评估和选择最好的想法
提出解决方案——优先处理关键问题
这个方法,就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职场人尤其要掌握这种分解力。
分解力就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自己提出假设,分析思考所收集的信息,推导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最终确定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能力。
日本首位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冈田昭人,在他的新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里,以他在牛津大学教育经验为基础,阐述了牛津大学着重培养人才的6项素质和能力,即作为人际关系方面的统率力、战斗力和表现力,及作为个人能力的创造力、分解力和冒险力。
冈田昭人高度评价牛津这种培养人才机制,认为正是牛津大学的“打破常识”的理念 ,使精英人才辈出,产生了无数知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财经界人士。比如霍金、亚当.斯密、托尔金、昂山素季、撒切尔夫人、布莱尔等,牛津诞生了27位英国首相,和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6种能力使牛津人不断颠覆世界常识,冈田昭人认为日本人欠缺这6种能力,我觉得我们也有不少的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就先从分解力开始吧。
当事情像乱麻一般,毫无头绪的时候,你拿什么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只能将问题结构化分解,设定假设来思考对策,这不仅达到精准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解决起来效率比较高,最重要的是,可以由此学到分析能力。
分解力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有效切入。下面来看分解力的三个基本过程。
一、信息收集
围绕问题,有目的地收集信息。信息收集后,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比收集信息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1.确定问题
假设你是个酒店经营管理者,如果只是提出“提高营业额的秘诀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会太过抽象,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也无从下手搜集相关信息。
不如换成这样的思路:“在中元节过后的闲散期内,什么样的促销方案才能提高营业额?”这个问题显然更容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也能从不同角度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2.新鲜信息
要找到能解决问题的真实信息,就需要寻找到那些不带有信息提供者本人个性和主张的、新鲜的信息,并具有解读的能力。
不要被大量的信息冲昏头脑,推荐用这两种比较省力的方式:
(1)自己直接收集“第一手信息”,包括问卷调查、采访、行为观察等。
(2)收集他人已经调查完的“二手信息”,包括统计数据、书籍、报纸、杂志、论文、报告及在网上检索到的相关信息。
然后把零散的信息整理成为一个整体,重点在于有效地将这两种方式组合使用。
要想收集到新鲜的、可信度高的信息,应该怎么做?
(1)从多个信息源搜索信息——除了网络,尽可能增加电视和报刊等信息源。
(2)不要将默认的理解作为前提——即不要陷入“常识”的框架里。有很多信息就是利用了常识,使人们的理解与真实情况相违背。
(3)看成功的例子,更要从失败中学习——一个人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失败故事,比成功更有冲击力,具有信赖性。
3.远离网络信息陷阱
身处互联网时代,几乎任何信息都可以搜索得到,但是,过度使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反而是危险的。因为,谁都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可信度并不高。
相对来说,出版社和电视台输出的内容,一般都经过检查。然而互联网却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这造成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不能保障其正确性。网络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没有充分的依据,很多是在臆测的基础上得出的信息。更不用说,也会有人使用匿名,出于恶意发送有意造假的信息。
“如果你往里面放垃圾的话,得到的也只能是垃圾。”假如使用的数据可信度不高,那么无论采取何种高端分析技巧,也绝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可见,信息准确度有多么重要。
二、建立假设
基本、关键、重要的信息收集完后,就要迅速进入下一阶段,围绕问题、基于信息提出你的想法,也就是建立假设。
1.假设是预告片
为了说明某种现象,解决某个问题,不管正确与否,先暂时设定属于自己的说法。
如果将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喻为电影“正片”的话,那么提出、建立假设就是“预告片”。用来预告电影故事的脉络和走向。
没有提出假设这一步,就不能将问题分门别类,更无法判断紧要程度,并因此做出取舍。
提出假设,其实就是建立预期,相当于看见了“出口”。与之相反,当你不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建立假设的话,就无法靠自我独立思考,只能参考别人的意见了。
2.建立假设的方法
第一步,面对问题,思索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步,提出暂定的想法和结论(也就是假设)
第三步,收集相关的信息,解释、整理信息,以此支持自己的想法。
(举例子)
另外,还要有一个后备计划。如果第一个假设不成功,无法实行,就要及时修正,推出后备计划,继续前进。不要拼命把第一个想法推向可行的道路,尝试新的东西,也许会柳暗花明。
3.良好假设的三个诀窍
虽然假设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但无论它多么重要,如果只是胡乱地、漫无章法地进行思考、设定,反而会降低效率。这里有三个诀窍,便于建立良好的假设:
(1)设想崭新、特别的事物(人们不会关注那些谁都能想到的东西)
(2)立刻略过近在眼前的资料和数据,自己要首先进行思考(不然假设只能在特定的数据范围内适用)
(3)引导出实用的解决方案(不实用当然就毫无意义)
举个例子:
如果你目前面临跳槽的问题,你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有资历、薪酬、技能等问题需要解决,你建立的假设是什么呢?
(1)想了解成功跳槽的秘诀
(2)想跳槽成功,实现一年之后年收入增加一倍
显然第二个更具体,更容易操作,更能引领出具体的行动。
三、提出解决方案
终于来到这一步了,要想知道你的假设怎么样,最好的检查办法就是尝试去解决问题。
1.决定优先顺序
这是继“建立假设”之后,牛津人另一个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且他们也是这么践行的。
世事纷繁复杂,总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发生,这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平时反复练习如何去“决定优先顺序”,练习得多了,对于逻辑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沟通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
那么,当同时发生多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从哪一个开始解决?
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矩阵图
看上图,你会从ABCD中的哪个开始解决问题呢?
首先,应该从重要程度高、难度低的开始解决,即C;
其次,是重要且困难的,即A;
再次,是D;
最后,攻克难度高,但重要度低的B
2.给出解决的钥匙
要想顺利解决问题,方案里肯定要有克服困难,找到解开问题症结的钥匙。
比如,受新型连锁餐饮店的冲击,私营小酒店营业额大幅度下降,如何扳回利润?
第一把钥匙——聚集客人:酒水类采用薄利多销原则,如生啤一杯降四分之一价格售卖,大幅度增加进店客人数量。
第二把钥匙——降低成本:重新选购食材,变更购买渠道,降低成本。
第三把钥匙——装修扩容:变更店内装修布置,吸引新客,增加可容纳客人的数量。
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最好记录下事先的预期,和实行后的结果。
3. 迭代创新
不管是想法,还是产品,大多是一连串迭代的结果,很少有第一个版本就是直接的赢家的情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第一个想法成功,问题都能够一举解决,但更有可能的是失败。如何避免想法失败的痛苦?可以对想法进行广泛的预测试验,让实践证明是否行得通。也可以做好准备反复迭代,把失败作为反馈和改进的来源,过程是不轻松的,但你最终却因此锻炼了分析与思考能力,从而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钥匙。
小结: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在学校里没有学过、个人没有经历过,行动的结果也难以用正确或错误进行明确评价。所以,分解力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
**在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时代,成功的关键在于思考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去设定“问题”,并拿出“最佳解决方案”。 **
即使从书本和网络中找到了“答案”,没有“分析思考能力”作为土壤,你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所以,比起正确答案,你更需要培养的是分解力。
在学习分解力的基础上,《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打磨、精进的能力,这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更深入的学习。
作者:@樱桃庄园,二级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职场领域优质创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书评达人,涉猎广泛,持续分享硬核干货,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