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一篇)
五、看市场:找到属于你的“快车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职业发展上做不出更优的选择,表面上看是没有选项,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看到选项。更多时候,我们不是要等到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再去看工作机会,我们应该始终抱着为自己“创造选项”的心态。
如何寻找快车道?
1)关注趋势
关注报道趋势的主流媒体,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保持最基本的敏感。
2)人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相关的人脉,可以是行业资深人士,可以使社群里的小伙伴,可以使跳槽去某些公司的前同事。从比自己级别高的人那里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职业经历比你丰富,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或者本身人在头部公司,另外,关注走在趋势前沿的朋友圈。
3)“宽胶带”思维
信息获取能力强的人,就像是“很宽的胶带”,不但面积大,黏性也强,他们擅长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信息,并且把外部的信息跟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融合,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像做调研一样去找工作
有了信息和对趋势的判断,积累了对大市场、泛行业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想法或目标,怎么判断你感兴趣的行业或岗位要不要进入?
1)先圈定范围,然后去做充足的前期摸底和调研;
2)选择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不给自己设限;
“好机会”的两个衡量标准
1)身边的大多数同事,是不是都比你牛?
2)未来一到两年,你再这个公司里工作,会遇到哪些有挑战的工作,能push你提升哪些能力,积累哪些资源,这些能力和资源能否能助力你下一阶段的加速成长?
六、看市场:加大与好机会相遇的概率
利用“接触点”,做好价值呈现:一个大型商场,当顾客把车开到停车场入口的那一刻就开始,就会跟商场产生很多个接触点,从停车场到电梯,再到地面一层,再做电梯···商场需要利用每一个接触点,传播它想植入进顾客的信息。
职场上的三个接触点:
1)工作场景:呈现优势,呈现独特性,让自己容易被记住、被看到,有自己的作品;
2)社群场景:线下线下结合,注重线下见面机会,线下聚会是搭接资源和人脉最好的场景,人和人,见面三分熟,见过三次,基本上就建立了某种关系。见面之后,“留钩子”,让对方知道未来你们可能发生交集的地方,或者彼此共有的兴趣点,给彼此今后进一步的联系甚至合作埋下相应的线索;
3)互联网:找一个细分领域,持续去做,去输出内容,珍惜网络世界每一次对外发声的机会,有策略的传播影响力,发表当下学习的收获,在专业上的思考和洞察,分享做过比较成功的巅峰事件等。
4)猎头:跟靠谱的猎头交朋友,并且及时跟他们同步你最新的消息,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很多机会。
撰写“个人产品说明书”
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放到职场和市场中去看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定位自己的功能,怎么去描述自己?
1)一句话描述:功能性+独特性
能做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与同行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2)详细说明:我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什么价值,以往有哪些成功案例,用户对我的评价是什么,我在哪些平台上有展示空间等。
撰写产品说明书,帮自己梳理思路,定位自己,另一方面帮助别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你。个人产品说明书跟你自己的阶段性定位有关,所以,在职业发展中,需要我们不断迭代。
坚持输出,打造个人品牌,让信息和资源流动起来,让自己被看见,加大自己被市场被资源整合的可能性,以此加大自己与好机会相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