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们学校有一个现象,学校的英语科总是很多的活动,什么晚会,广场英语,话剧,英文歌曲等,于是大家念念不忘的是英语。
于是我就想同样是语言类科目,为什么语文不可以有多种活动呢?即便学校不组织安排活动,我们语文老师也可以在自己班里组织搞活动。
语文的活动可以是朗诵,演讲,话剧,诵诗,成语接龙,辩论会等等,所有的活动结合本期课文进行,我觉得有活动,自然会有气氛,有活力,也会有效果。
总之,我就是想语文学习不应该是那么单调和枯燥的,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
语文课堂本来是生动有趣的,如果老是照旧皇历地讲解课文,每天每节课都是分析讨论,问答,抄写做笔记。久之,相信学生会觉得没意思,也很没劲。
如果每节课老师精心准备,变换花样,插播小故事,说点“题外话”,多带来些趣味性和吸引点,不断掀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这似乎对语文老师本身的储备量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大概经史子集都应该略知一二。
经验告诉我,多知道点历史故事对语文课堂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的。当然表达时应该有吸引力,语气语调,还可以配合适当夸张的表情,不可太呆板,否则也就失去了意思,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了。
另外,也有的语文老师会根据需要,变换不同的上课地点。这个我是比较赞成的,因为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说古人学习文章就是特别讲究情境和氛围的。
单单凭两片嘴唇当然可以说出任何事物,但这事物有如亲见,有如身临其境,要达到这种效果,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何不把学生带到草地,带到花丛中,带到蓝天白云下呢?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这话简而言之,老师上课也要切合孩子的天性,符合人心之所想。这样孩子内心欢喜,自然乐意学习,并且会自觉努力发展,寻求进步。
其实说起来无非是学习的趣味性很重要,学习本来是求取知识的,这个看起来谁都懂的道理,但一旦做起来就不是那么有意味了。
为啥?知识的东西有时候确实有点高冷,不是那么多好接近。如果在学知识的时候,也不忽视趣味性那情形可能就不同了。
在我的课堂上,我只想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觉得我的语文课很有趣!这趣味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有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堂。我相信这应该也是快乐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