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的人总是两个极端,大多数人都不能独立思考。如此语句,不乏深意,就像有人历经了十几载岁月,再读鲁迅时候,黯然涕下,感慨万千。人生有一种悲哀——无性格,大抵是一种气魄,一种面对懦弱的勇气。人是需要有内心世界的,这样才会有觉知自我的萌芽。渐渐随着岁月,可能会有所理解,越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份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和感情无关,也和年龄无关。
时代是我们思考的大背景,本质的东西可能区别不大,就如人性和本能。社会发展了那么多年,衣食住行依旧是不变的亘古。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退化的,但当今的社会,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是自己内心的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宁静”。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思思虑虑,诚惶诚恐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确定,是一种被大家都称之为“安全感”的东西。成长教会我们每个人的也许太少,美好的世界和社会把安逸成为了障眼法。如今的“大人”都是无知过多,知识和学历无法掩盖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缺失的信念让生活像白开水一样寡淡,甚至不如。
一个时代,经济飞速了,思想却屏蔽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了,认知却腐朽了。任何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可能会河东又河西。
过渡到每个人,都说旁观者清,清者不自浊。谁又知晓清是什么,浊是什么,清与浊的标准是什么。不过是人性作祟,一切的规则都是隐性到显性的过程,最后之于社会的是片面中被称之为大众的认知,认知又分正误,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家庭,环境,经历,教育等等铸就的,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去改变的,只会正反方向的无穷尽,明白了此,放弃了彼。所以人有时候真的是一个矛和盾的通体。
人性的研究,从善到恶,从无私到自私,从小到大,从少到多,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的层面,因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讲不清什么是对,也不知道什么是错,只是大家说对也就对了,大家说错也跟着错了。活着,有时候就这样糊里糊涂了。有人把这称作随流,随了流,违了心,如此生活,也便是过,许是本就无心,自然无问,又何必苦苦追寻那些所谓的真假道理。淡然的人,看尽了心里的故事,学会了的不是放下,人心和脸都是一副皮囊,一张可见,一张不可见,可见的加以修饰,便成了迷惑的最佳工具,而不可见的那张,全凭良心。人活一世,不长,不亏欠良心的人,有多少呢?无愧足矣!可人性不经意间就露了形,当所有的东西被舔舐,赤裸裸的展露在面前,那份拒绝是会伤害人的,可去伤害的人是不会明白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总是在自己的私欲面前横流,却也在众人的面前伪装。伪装的面具形形色色,也忘记了真实和虚假到底谁是主。
人性挑战人的认知,先天的拥有和后天的习得可以多少有所改变,本能却会不经意间透露真实。我们都是凡胎肉体,本能是源,只有在本能的世界满足后才会寻求他想,一个极端的两头,让人不知道如何取舍,也不知道如何去深刻的琢磨,所以干脆都会选择不念不想不在意。纠结的思想里,总是不停的摇晃和摆动,是否这就是没有主见,是否这就是一种世俗,是否这就是一种贪恋。
我们只记得了一路向前(钱),却忘记了回头看看遗失的自己和美好的过去,虽然这是一种缅怀,但有人就是会喜欢。在不同的人眼里,这种“过去”是意义不同的,有人会为此挽回想要的,有人会看清了以后的路,有人会珍惜所有的当下,也有人一辈子驻足停留。
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端倪,看清了人性的本真,老实的人,只会讲最真实的言论,不想去欺骗自己的感受,也做不来虚伪和世故,可能太过真实了真的会讨人厌,也真的会吸引人。以至于很多人会不相信真话真的是真话。想起了以前坚持的那句话,不管以后如何,努力去做自己,做一个无愧于心的自己,不要被世俗和他人扰了自己清静的那颗本心。
这样的要求太难,人生无解却偏在求解。一路多劫却甘愿历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