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在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基础上的好成绩。
学得的是方法,是知道,自己实践后的才是能力,是做到。
能力的作用小于意愿,孩子想学,比他有多大的能力更重要,更能导向目标。
信念:我必须要,必须做到,这就是坚定的信念。信念是更强烈的意愿。使命必达。
心态要稳,打持久战,长期主义。
心态>信念>意愿>能力和方法
检验是否为真学习的标准:我能拿到什么成果?很多人拿不到成果,是因为无法安在当下。都是假学习。
课程主体:
主动学习/输出式学习:
每天放学后把学习内容讲给妈妈听,一起讨论,做题实践。
认同障碍:偏执,原本认知低下且有限,就在心里筑起高墙,把不符合原有认知的认知排除在外,固守住自己的原有认知。
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暴力无处不在,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切戒之!暴力的源头是对这个生命的不尊重和不爱,是把自己生命的不如意、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以语言暴力的形式,恶意猜测、否定、指责、侮辱,悄悄转嫁到那个弱小的孩子身上。悄悄地毁掉了这个孩子的未来。只会让他想远离你。这和把无能悄无声息地转嫁给父母是一样的原理。让他做事,把功劳让给他,给他肯定,给鼓励,给情感支持,给好的感受,产生好的亲子关系,就具体事件提出建议。这就是爱和归属感。
爱的三要素:爱、安全、被需要。是一个人生存下来最基本的条件。
爱:做绒布妈妈,柔软,接纳,包容
爱是施爱方要有利他动机,受爱方要有好的感受。
归属感:回到属于我的地方
安全感:身体和心理的安全
真学,真懂,真会。学习有成本,必须拿结果,冲目标。
让功和揽过→→抢功和推脱
在行为层面解决行为问题,无效、无解。要想让行为好起来,先要让感受好起来。
能力强,但能力感弱,胜任感弱。是因为曾经有人批评,否定,指责过你。这份感觉进去了潜意识,以至于我们分不清是过去还是当下发生。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价值,但有人自我价值低。总觉得自己不重要,实际上呢,对孩子对工作,你都有巨大的价值。
后背紧张,源于恐惧和害怕,怕自己的“不好”被别人发现。也因此,不敢表现自己,表现在身体上是紧张驼背,驼背寓意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把全部的自己展示出来,因为觉得自己“无价值”。紧张寓意害怕自己的“不好”被发现。即使挺起来,也是不放松的。
把“我不行”变成“试试看”。
人有貌,也有相,苦相,穷相,寒酸相,富贵相,旺夫相。
黄月英的爸爸能把女儿推荐给诸葛亮,源于父母对女儿的高价值感,不以外在评价孩子。黄家有钱有权有势,月英是省长黄承彦的女儿。
夸人的时候,要使劲夸张,极尽夸张之能事。无原则无底线。
批评人的时候,要客观描述事实。
我们从不批评孩子,我们以为的批评,实际上是羞辱,否定,指责。
批评的公式:描述事实+给出建议。
一门心思拿到成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努力把孩子
下午:关于叛逆
0--18岁有4次人格转折期,他要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孩子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这不是叛逆。
逆反来自于压迫。有了不好的感受就有了不好的行为。
在行为层面解决行为问题,无解。
行为→感受→心理需求(满足心理需求就有好感受,如微笑,鼓励,夸奖,被关注)他做了那么多,你却只看见那个不好的点,紧紧不放,耿耿于怀……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作为大人,就会对那些“错误”宽松很多。
看别人,全身都是优点。
孩子有哪些需求?
1.过度的关注。
2.寻求权力。
遇到生命危险和压力,僵住是一种第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第二种是逃跑。第三种是战斗,干的过就干,干不过先忍着,等到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就会投入战斗。
敬畏孩子。真诚地尊重孩子。0--3岁做保姆,3--6岁做教练,6—12做朋友,12岁以上做粉丝。
3.报复。
对外攻击(周围的人,无关的人,物品)
对内攻击:分为显性攻击,如咬指甲、破坏皮肉见血;隐性攻击,如躯体疾病,肠胃炎,肩颈疼,胸口闷,感冒发烧多,抑郁。内心空洞,没有家的孩子。
咬指甲嘴唇的孩子都是心里有恨,有愤怒的。
做隐形保姆,只夸奖,
4.自暴自弃。
成年人站在高位,位高权重,就自以为可以对那个弱小的生命随意行使生杀大权,可以肆意左右对方的人生。
打压否定侮辱,侵犯了安全需求。
18岁前孩子感知能力极强,解读能力极弱。
感知:
用五感来了解世界,但解读能力不够。
儿子和我说话:
停下手里的活,转身面向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发自内心的喜悦微笑,身体前倾,温柔地开始问。渴望好奇。佛光普照。
对儿子客气一点,对未来的男子汉多一些尊重。
游戏有重要意义,对学霸来说,游戏是学习后的娱乐,放松,对有部分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命,心灵港湾,家。因为他心里没有家,没有爱和归属感,价值感。
心情大于事情,感情大于事情。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受伤的时候,失败的时候,你依然爱他。
溺爱是孩子调皮的时候,耍赖的时候依然纵容。
有效沟通:
即使孩子有99个缺点,1个优点,也要给他的优点反馈。
放风筝原理:多提问,引发思考。交流的主线始终在我这边。
怎么做,和孩子一起探讨,重点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明确了为什么做,自然就会去研究怎么做。相比行为,更关注背后的动机。
女儿高一不太努力,我催她,也买了很多书,但根本推不动她。她说,妈妈,你要相信社会的力量。
言外之意是她感觉还不到该努力的时候,被社会环境逼到了真的该努力的份上,她自然就会努力了。
沟通三点:
听:流口水的听,点头,重复对方话中的关键词。共情。
问:
命令式表达:→指令性创伤,感觉自己不重要,被忽略。
说:
黄金沟通法则:55387法则
55=看到的,眼神和肢体
38=语气 语速
7=内容,说什么
辍学、抑郁的孩子都是受伤的战士。
化情大法四步骤:
1.识别情绪:看到……听到……我感到你的情绪……
情绪同频:开心着你的开心,难过着你的难过
2.同理心:如果我也这样,我也会……
3.探讨解决方案
4.鼓励行动
当河流瘀堵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疏导,硬堵是行不通的。
自我价值实现:用自己热爱的事业跟这个世界交换价值。热爱和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