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非常流行这样的金句:要想人生进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少年求学时,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几句话,当时不求甚解,未知其深意。
青年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从一些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导长辈口中又听到这谆谆教诲之言,深以为然,以为学到了世间处事的宝典箴言。
如今已快步入中年,前两天刷抖音,刷到樊登老师解读这句话,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去理解和思考这几句话的含义。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几句话,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这几句话原本的出处。最早要追述到明朝的董其昌,其在《画蝉室随笔--卷二》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大意是说: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同时也要让自己所学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后来坊间根据这句话有了不同的演绎,原本是四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不知是何缘故,流传至今却成了三句话,把最关键的最后一句给抹掉了。千万别小看这最后一句的分量。没有这句话,前三句表达的就是混社会就是混圈子,要发展就得找人脉的世俗智慧。而加上这句话,就成了凡事要自省自悟,读书,实践,与名师交流都是自悟的方法的人生哲学智慧。
读书万卷书真的不如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之路嘛?我们换个角度,有没有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
行万里路,你到底去过哪里?你去过纽约嘛?你去过伦敦嘛?你去过埃及嘛?你去过迪拜嘛?甚至你去过北上广深嘛?恐怕我们80%的普通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去这些地方,要么受时间限制,要么受财富限制。那行万里路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不是就成了一种妄念和奢求,更遑论其对于人生进步的意义。
阅人无数,你到底见过谁?你见过孔子嘛?见过老子嘛?见过释迦牟尼嘛?见过亚里士多德嘛?见过拿破仑嘛?大部分人环顾四周,再扒拉扒拉微信好友,除了身边的人(亲戚,同事,身边朋友),在百度里能搜到名儿都没有。
所以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的客观条件都不存在,其结论当然就不成立。反而身边你阅的那些人给你构筑了一个牢笼把你困在了一个由“认知”搭建的房屋内。周围人的认知水平都差不多,就不要谈名师指路了,恐怕你连名师家门儿朝哪儿都不知道。
所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问下来,对于普通人来讲,通往成功似乎只有读万卷书这一条靠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