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说: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认为,这里的“知道”只是“似懂非懂”或者“表面上地懂”,而不是“深刻地懂”。
因为,“似懂非懂”或“表面上地懂”并不会引起你大脑的足够重视,过两天你就忘了;如果你“深刻地懂”,你会“不做浑身难受”、“一天不进步就焦虑”,你才会真的去行动,进而对你的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2.
有很多人爱秀书单,一个月读了多少本,一年读了多少本……
我相信,这其中的大部分的读者对大部分的书籍读了就忘了,左眼进由眼出。这些没有“穿过身体”的知识,就像一些零零碎碎的纸屑在你周身乱飞,风一吹就散了。
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似懂非懂,对生活没多大影响,更别提“改变”了。
所以说,读书不记笔记,真的只是浪费时间,自欺欺人而已。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感动自己:你看,我努力了,我看了这么多书呢!
当然,也有一些勤奋的同学,他们看书时做了笔记、画了思维导图,对学习到的知识大概都掌握了,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
只可惜,仍然落不到实处。
他们听大神讲课,看作者诉说,别人讲得头头是道,自己也听得极其认真,却就是没有真正去做。
总认为:等我准备好了再说……
殊不知,永远也没有“真的完全准备好”那天。
“等我准备好了再说”像一座大山,无情地阻碍了很多原本热爱学习的人。他们永远只能“表面上懂”,而无法做到“深刻地懂”。他们学了好多东西,也确实努力了,可惜收获与付出始终不成正比。
剽悍一只猫是最近非常火的一个原创作者。
记得去年三月份左右,我看到一篇他写的文章,标题是:21天,25本书,21篇读书笔记,我成了专栏作者。
看完后,全身热血沸腾,我开始萌发了写作的冲动,想要大干一场。
只可惜,开都没开始,冲动了几天后,就沉没了下去,不了了之了。
时隔6个月后的9月初,我在简书偶然间又看到了这篇文章,我又冲动了一把,再次决定开始写作。
当时我无比后悔:唉,6个月过得好快,当时怎么就没有开始行动呢!要是6个月前就开始写,现在应该很不错了吧?
后悔也没什么意义,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好在,这次我拖了几天后,终于还是开始写了。
9月15号,我在简书上发了第一篇文章。虽然写得生疏且稚嫩,但总算已经上路了。
后来断断续续落下过几次,尤其接下来的国庆假直接一个字没写。但收假后,还是颤颤巍巍地继续写了2个月。
2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其间,感受到了写作带来的充实与成就,也遭遇过“没东西可写”、“感觉快要被榨干”了的绝望与焦虑……
12月2号,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服务号“一块听听”上做了一场直播,里面有这么个部分——“每天写3000字我图啥?”他说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写作就是思考与学习,因为不思考不读书,你就没东西可写。因此,从年轻时候起,我就决定每天坚持写3000字,内容不限……从另一个维度上来看,这显然是想办法比别人走得更远,活得更长寿的途径啊!”
听了这场直播,我开始意识到了写作的真正意义。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对什么东西都要较长时间才能上手。我想,对于一个“不聪明”的人来说,写作或许能帮到我。
它可以帮我梳理大脑里混乱不堪的头绪,可以记录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可以让学过的知识穿过你的身体……按照笑来老师的话说,还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长寿呢。
这更坚定了我继续写作的决心。
从那以后,我渐渐把写作当作了一种习惯。哪怕睡觉时再晚,即便12点过了,我也要坚决写完再睡。
半年来,写了近50万字后,我发现,自己对写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不写点东西,感觉自己一天就像白过了。
觉得写的还可以的,就发到简书上,刷一下存在感与成就感;如果自己都看不下去,就存放到印象笔记里,算作一个完成任务的仪式,留着以后回头看看。
我发现,写作对一个人有着极强的反向塑造能力,如果你认真去对待,它一定能成为你快速成长的跳板。
用连岳老师的话讲就是:不会写作很麻烦,很多能力会死,很多机会也会死……
现在我真心觉得庆幸,自己跳上了写作这艘船。我觉得,不学写作,真的很可惜。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想自己应该勉强算得上“深刻地懂”了吧。
因为我真的去做了,并且在期间感受到了写得顺畅时的沾沾自喜与写不出来时的绝望不堪;我也能体会到写作给我带来的成长与不写作给一个人带来的可惜跟遗憾……
3.
“似懂非懂”地学习作用不大,学了基本也忘了。
“表面上懂”虽然表明你已经很认真地学习了,只可惜仍然作用不大。
当你“表面上懂”了之后,不妨冲动一回,真去做了,并且坚持下去。
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学习。在这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慢慢地开始变了!
虽然行动中你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懂“那样做”的好处,越来越懂“不那样做”才傻!
这时,你的大脑里逐渐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会促使你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渐渐地,你就觉得自己达到了“深刻地懂”的境界了。
4.
笑来老师说:践行,才是改变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也都懂: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是昨天,其次是现在。
没事,岁月静好,时光安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山长水远,我们路上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