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7年接触到了简书,开始自己写文生活,那时的我因为刚毕业,毕业后的迷茫跟与家里的矛盾让心情变得压抑,每当躺着床上的我思考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惧怕我的母亲,但又敬畏着她,血管里流淌着亲情让我跟家庭缠绕在一起。
我提着行李要逃离这个家里,血水让我不得不回到最初的自己,我厌弃自己有父亲身上的懦弱,也害怕自己如母亲暴戾的脾气,我是他们综合下的矛盾体,苦闷无处发泄的我选择用文字记下。
记下我的胆怯,记下我脱离轨道向往的自由,也正是这些文章让我在找工作中成了加分项,内心的纠葛变成文字让面试官产生共鸣。最后我没有选择从事文案工作,在我的字里行间,我不想有束缚,我想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写了一段文的我开始拿给朋友看,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有点沾沾自喜,我成了她们眼里的文艺女孩。捧得越高却让我越害怕,我深知自己的薄才,了解自己的无知,我只不过把文字包装成了快消品,追随着大众的口味,里面的真学却是寥寥无几。
有人说: 悲伤会让人成为一个诗人。
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不顺确实让我写出了很多文章,但却拿不出台面,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和关注,谁愿意选择悲伤,我的悲伤就像一条河,流过我的大脑,透浸我的心里,最后成为一条冰刃插在我内心深处。
但凡你回头想起,那把冰刃便会刺痛心脏,最后成了苦涩的文字,扭扭曲曲爬满内心。在快乐的时候,我也会丢弃文字,我不愿触碰那些伤感,享受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过去,当我在深夜里醒来,我还是与外边冰寒的月光一样孤独。
在停笔半年后,我重新拿起了笔,回看自己当时的稚嫩和愚蠢,只会觉得想发笑,忘记是一剂良药。在坚持日更中,每天下班回家都会想晚上要写的主题,而不是刷微博逛淘宝。
写不出文章的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学识修养很少,大学四年时光的荒废真的成了你日后打脸的借口,我埋头扎进了图书馆,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书读。
我更爱看茨威格和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批判的人性让我看到了社会中的丑陋,生活就像泡沫,也许你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另一面需要你自己去观察。图书馆是个治愈人心的好地方,日本治愈小说让我在悲伤中得到温情,我憧憬着宫崎骏动漫的内心宁静,也想保留着自己怦然心动如往昔的童真。
看电影就像看书一样,电影中的主题是我最好拿捏的,大学的专业让我能懂电影的一二。写影评写到最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出发点错了,大量的文段输出让我抱着写文章的心去看影片,而不是去真正欣赏这部片子,所有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和细节都被我草率的忽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观影态度。
现在市面上关于写作赚钱的口号铺天盖地,都说这是知识付费的火红时代,多少人却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他们的模式将学员培养成套模板的加工者,而并非真正爱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不否定在知识付费中真正学到东西的人。
我也在知识付费的洪流中迷失过,眼热的收益让我去追逐效益,我去给公众号写稿件,一样的命题结合当下的热点,吸精的标题,有效的阅读量成了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我才发现自己离初心越来越远。
写稿的经历让我忘记了怎么写文章,不宽广的知识面让我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有几天我丝毫都不想动笔,我只想看书,去积累更多,去了解书里的人物。
就像我在写游戏策划方案一样,我经常钻在牛角尖里出不来,理不清的游戏逻辑让我头痛,当给动画设计师介绍策划案时,我内心是煎熬的,不是自己理顺的逻辑,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游戏效果。
也许人生就像一块海绵,要不断的吸收水分,才会让自己变强大,如果是条死鱼,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