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虽然电影是由刘慈欣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但书里面碰撞木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小危机,仅占两页,创作团队要对电影做大量的细节填充,撑起一个故事,不是简单的改编,而是一次无基础可依再创作。
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起点,这部电影无疑是优秀的,但要说能担得起“吹爆”甚至“完美”这样的称赞,这部电影恐怕还欠些火候。电影上映第一天豆瓣打出8.5的高分,可以相信这其中不乏鼓励的成分。这既给了中国科幻电影产业一颗定心丸,也让后续打造科幻电影的团队有了一定压力。
建议还没有看的观众不要把期望值定得过高,不然很可能会失望,不如抱着平常的心态去看,反倒会有惊喜。毕竟在这之前接受各种外国科技大片浸润的我们口味都被养刁了,要是硬说他比肩国际名作着实有些牵强。如果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的,不是“首部”,那分数很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了。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反倒是感情线,祖孙三代的感情串起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情节。爸爸在之前说的每一句话对应了儿子之后的每一个行动,而妹妹对班长的话态度的转变更是将电影推向了小高潮,从整体看剧情就非常连贯——这种手法惯用,但是很吃香。可电影会这么简单、这么顺利地结束吗?当然不会。不然怎么催泪呢?埋了这么久的父子感情线是干嘛的?现在该上了啊!这里必须要赞一下屈楚萧的演技,爆发力极好,收放自如,最后弱下去的那声“闭嘴”深入人心。
其实电影中所说的“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希望”从何而来?从对你很重要的人身上来——祖孙三人的经历虽然很有传奇色彩,但究其本质仍然是大众的缩影。在这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时代,地球上的多数人都被抛弃了,留下来的人凭什么要在绝境中有希望?他们的希望来自那些已经离开或还未离开的人,付出的巨大代价需要留下来的人的努力来得到回报,痛彻心扉的离别都是为了人类遥远而渺茫的希望。这种力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可谓是淋漓尽致了,从电影大设定“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土情结——这大概是只有中国人能想出来的创意了,到各种熟悉的“中国特色”——“北京怎么可能看的到星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让人会心一笑;别扭但深情的“中国式父子”,甜蜜和伤痛在儿时一同种下,深埋心底,久到一句话就能化解;爷爷对儿孙的宠爱和佯骂充满喜感又令人感动……
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朵朵叫刘培强“叔叔”,而不是“爸爸”,符合刘培强长期不在地球,和朵朵不相熟的设定;刘培强说了一句“今天是大年初一”,当时在电影院很多观众都笑了,点子不算高,但妙,过几年再看对这个地方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但当时确实觉得蛮有趣。
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很明显。
虽然整体情节是连贯的,但中间的部分经常是讲一会这讲一会那,太跳脱,又没交代好,有至少五分钟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其次,画面美感不足,是很宏大,但构图不好。还有一些逻辑上的bug需要自问自答才能填,比如冲击木星火力不够为什么不能从地球上派飞船去补充,一定要牺牲国际空间站?上万座行星发动机都造出来了,人类的科技水平难道还计算不出怎样才能利用好木星的引力而不致撞毁吗?当然这个问题能解决电影就不用拍了,但是至少得说一下吧。
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给后续的发展开了个好头。但2019能不能成为科幻元年,还要看后来者们的水平,有发展的过程,才有所谓”元年、二年、三年……“。希望科幻电影不要成为下一个资本集中但烂片层出不穷的领域,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