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周二 晴
站在2019年的岁末,再回首,喜忧参半。虚度年华45,没有轰轰烈烈,日复一日,吃饭、睡觉、上班、接送孩子。看群里小伙伴们的花式过年法,在吃过学校特意准备的白菜肉馅大蒸包和香蕉橘子,嗑过瓜子,喝过热茶之后,洗洗手,写写属于我的2019。
一、 第二次成长
很多老师也是“英年早逝”的,他们极有可能不是教了30年书,而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
——孙影
经历年初的消沉,终于在春风柳绿中,从一地鸡毛中慢慢站起。感谢师训办组织的“校长教师讲师团”的培训,自我意识的觉醒让我有勇气追随一中韩主任学习省课题的相关知识,也让我意识到专业的引领对于自身成长的重大意义。随即开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引领年轻人的专业发展,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帮助,无论是英语的专业发展,还是班级管理经验的沟通,凡有求必有应,期待自己能长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是网师人的风范,我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传承;同时还意识到的是如韩主任般的各位教育前辈身上朴素的教育情怀,默默无闻的生活在我们周围,不娇柔,不造作,无需高大上,无需自吹自擂,踏实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用一生的精力为教育大厦增砖添瓦,无需功名,无需利益,只作努力,无问东西。内心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在“与我的关系”中渐渐体悟到一种奋进的力量,一种向上拔节的勇气,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为教师的一份责任。
暑假,陪着孩子上空课。开始阅读丰子恺的《教师日记》,每年一万字的教育生活日记,三本书为起点的阅读是课题组的规定。读书让我沉浸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心灵沉静。跟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直面人生的考验,直击灵魂的力量。战火连天,敌机轰炸,国民衣食皆有忧,如此困难下,丰先生笔下的画作仍旧清新自然,闲淡舒适。强大的内心,不屈的意志,必胜的信念是丰先生留给我的最大启迪。孙影教授在遭遇车祸后,忍着病痛,文字依然隽永。她让我意识到,能够对抗生活中的“测与不测”的,唯有内心深处的力量。从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走入我的课堂,成为我和孩子们对抗日常鸡毛蒜皮的口头禅。
8月15日,新网师秋季招生揭榜的日子,199563的学号让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欣喜若狂中,“相同尺码”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聚集在一起,阅读、写作、上课、打卡、交作业。《家校共育》的课程是我最熟悉的,首先选它是因为对新网师的不了解,“试水”是我给自己的第一门课的目的,从最长处入手,避免找不到发展的动力,也是给自己一个观察新网师的理由。4个月的时间,《家校共育》共打卡52次,每次打卡字数不低于1000字,多数在2000字之后,不为打卡而打卡,杜绝低效、无效、凑字数打卡;8次上课8次作业8次优秀。我自己对作业字数的底线是3000字,一般在3500字左右,其中一次作业《家长,请持证上岗》5187字;
大概11月份,武城马老师“追随杜威学习部落”招募,我毛遂自荐。因为我深知,自己的理论素养过于浅薄,是时候弥补了,至今打卡53天。跟随山西冯老师的解读,一遍又一遍,还是不能正确理解杜威的本意,还是跟不上冯老师文本解析的脚步。在相信人的学习力有差异之后,开始琢磨冯老师文本解析中问题设置的方法,研究如何将文本前后联系,研究郝老师所说的“与我的”关系,研究内在的逻辑关系,经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批注啃读”之后,终于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找到了一点点思路。如同走惯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从《我的教育信条》里出来,所有的书似乎都是那么易于理解,都是康庄大道。运用孙教授“读出一本书的20%”的原理,一晚上翻完了《正面管教》。从此才知道,原来的读书是多么浅薄,简单,随性,无规则,从此再不敢以“读书人”自居,相比小伙伴们的学习力,自叹不如的同时,也只有加紧努力的脚步。多次的学习打卡时间是在夜里,偶遇在提交时发现是已过12点。托马老师的厚爱,进行了杜威学习的第二次分享,内容被选入了马老师的公众号。在第五次分享后,冯老师和马老师推荐我做杜威学习的领读人。说实话,以我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肯定达不到冯老师与马老师的高度,但是,“输入是学习的方式,输出也是学习的方式”,我想挑战一下自己。
打卡中的597次赞,29次置顶是所有共同学习小伙伴们对我的认可。16次的新网师公众号和新网师周报上的发文是自己一步一步的脚印,也是自我认可的一部分。28.3万字143篇简书文章,大部分都是在这一年所写,内容涵盖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班级日记等等。从一开始的捉襟见肘,到现在基本可以的提笔就写,简书见证了我的成长。山东教师教育网的投稿成功,滨州日报的文章发表,让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有了一定的方向。
不想“英年早逝”那就要努力丰盈自己,革新自己。这是2019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自己新一年的期待。
二、让每一年的班级管理有点不一样
九月份,我终于摘下多年的毕业班专业户的帽子进入八年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想给干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找点不同,重复昨天的故事成就不了明天的辉煌。
为此,我结合家校共育课程,结合外出培训的心得,确立了“文化治班”的理念及“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的班级格言。师生共写“我手写我心”系列,促进家校沟通的“家长写给孩子第N封信”系列、“班主任写给8.3班家长的第N封信”系列、“写给四班家长的十条建议”等;也有培养孩子慧眼观察力的“发现班级好蛋与坏蛋”系列,“我眼中的好人好事”,“曲阜研学心得”,“从雨霖妈妈的一个橘子谈起”等的写作,让孩子们的眼光聚焦好人好事,让家长的眼光聚焦班级正能量,聚焦孩子身上的优点,发挥表扬的力量,避免出问题时就想扔掉换一个孩子的心思;通过写作,用输出的方式引领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及思维严谨性。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书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了思维力,有了看世界的欲求,有了读万卷书的愿望,这在学业倦怠感明显的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
同时,在初二孩子在乎小伙伴评价的心理学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小组点评机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讲台前,站在所有家长面前大声、清晰、严谨的表达自己,展示真实的学校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别人眼中的我”,将人性中善良、谦虚、奋进的“好我”激发出来,借以屏蔽“坏我”。评价不等于盖棺论定,动态的生活,动态的孩子,动态的评价机制。小组间PK制,小组捆绑制,组内PK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既互帮互助又存在竞争,既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又不能助长飞扬跋扈行为盛行。尤其是进入最后的复习阶段,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氛围浓烈,文化育班的理念初见成效。
我知道,与初三直接要成绩的目标不同,初二需要激发孩子们参与生活的内动力。广阔的大自然,孩子家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探寻生命意义最好的素材,都可成为成长动力的源泉。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搭建不同的平台,在真实的体验中,引领孩子发现自己,喜欢自己,成就自己。
我是教人“读书”的,我是教人学“读书”的,我是用“读书”教人的。希望2020年的自己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做优秀的妈妈和孩子
2019年6月第一次带婆婆娘和娘出远门到苏杭旅游,曾因公因私多次去过江浙沪之地的我与老人一起泛舟西湖,绵延细雨中游苏堤,看夕阳西下的雷峰塔;喝龙井,品蟹黄包,行走在南京路上的高楼林立间;在人挤人,人挨人的外滩吹江风。帮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实现外出走走的心愿时,我寻找到的是自我的安宁。父母在,有来路,父母去,剩归途。趁老人腿脚能动,身体康健时外出走走是还自己心里的愿,在“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留遗憾。
读高二的孩子是我和老公生活的重心。早六点送,晚十点接,天天如此,虽人困马乏,但无怨无悔。一直以为,身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比任何人都应该细心,都应该努力,都应该高瞻远瞩,“只有长成孩子喜欢的模样才会引领孩子发展”,这是我一直践行的原则。每次的家长值班,每次写给儿子的信,每次的家长会,无论再忙我都必须亲力亲为;与孩子一起经历成绩高时的喜悦,一起分享失败时的痛楚,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学科,压抑自己的焦灼,展现给孩子的阳光灿烂。在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可耽误一点点的思想中,孩子顺利读到高二,不觉有什么遗憾。但在孙影教授2000本书的阅读,就仅仅是为了学习如何与初二的孩子共生长;在5岁孩子的妈妈,居北京大都市也不放弃自我成长的侍玉苗工程师的榜样示范中,“高质量的陪伴”走入我的视野,让我自惭形秽。孩子从小读书闲散,没章法,文学类居多,消遣类居多。小学阶段的大阅读,哲学心理学的思辩,古诗词素养的培养都没有做到,自己眼光的局限,培养的孩子文学修养局促;对待青春期孩子的各种作,自己尽量做到“防爆”,不点燃,不激化,但如何引导还是感到棘手。因材施教是对学生说的,身为母亲对于孩子是什么“材”还是没有明晰的判断。
无论怎样,孩子在天天进步,母亲则更应该好好学习,要成为一个好的推动摇篮的手。期待未来孩子对我的如下评价: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更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相比各位群里的大咖,2019年的我囊中羞涩,读书75本,读书50本都是别人家的,但我坚信努力的样子: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蜕一些皮。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因为我自己并不属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