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还是聚焦在孩子教育方面。
“孩子!我的宝贝············”,这首歌蕴含了多少父母对对孩子的爱啊!我们的父母还能记得在孕期的期盼;婴儿诞生时的喜悦和感动;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抱在怀里的怜爱;与孩子共度周末,互相嬉戏的场景。有多少父母为了记录孩子小时候的美好时光,用摄像机,照相机等方式记录了这一切········因为爱,所以爱。
而当孩子踏入校门,开始学习,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就成了行程表一样,步步推进!而对孩子的教育也逐渐转化为必须执行的指令。各种期盼混杂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之中,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父母对孩子的期盼、热爱与怜爱。而当孩子学习上受到挫折,父母也是积极的去为孩子想办法,上课外补习班、各种兴趣班等,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这时候,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在悄悄地转变,父母认为自己可能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当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状况,不爱学习,沉迷于游戏,不爱社交,与小朋友关系处理僵硬,不喜欢上学,闹人等;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等各种不符合父母预期的现状时,父母变得急躁、不耐烦!刚开始还可以忍一忍。后来就全面爆发了,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让爱他的父母没有了方向,他们的情感无法正确的输出,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他们真是坐不住了,耐心没有了,脾气上来了,甚至还动起手来了。难道说父母不爱孩子了吗?并不是,而且父母的爱已经加了太多的前置条件。不那么单纯了。
家,永远是孩子就安全的港湾,父母一直以来都是扮演着孩子最信任的伙伴。孩子对父母又何偿不是期盼,热爱来表达自己的小情感呢?但是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他们没有经验,没有应对问题的能力,他们表现的厌学、逃课、打游戏等看似不良的爱好,事实上是孩子是向父母表达的一种求助,当他们的语言变得无力,父母不能够理解他们面临的痛苦。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来刺激父母的关注,原本只是试一试,结果成瘾了。原本只是好奇,结果父母的指责让他们叛逆了一下就入局了。想来孩子有时真是无辜的。在孩子未成年的路上,他们都是在对未来世界各种的探索。如果我们父母能够与孩子同频,及时与孩子沟通,疏导孩子内心的困惑,或许这样的局面就不会变成后来的针锋相对、反目成仇!
虽然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避不开的话题,但父母的爱是孩子背后的坚强依靠,这份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私的。但完全区别于溺爱!父母在孩子还未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时候要及时的给孩子补充正确的观点。沟通互助一定需要的 ,而正确的沟通方式可能也不仅限限对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未知的东西,有可能我们父母也不知道,如果沟通就需要父母能够站在孩子有视角去看待问题,并且能够理解这个社会赋予孩子各种的压力, 做好心理疏导。让孩子心灵不受压制,自由发挥对事物的理解,父母正确引导,让爱与沟通无缝连接。孩子没有压力了,与父母无话不谈。而我们的父母也因此得到来自孩子的信任的爱。
爱是永恒的,父母之爱,孩子之爱不应该有太多的枷锁!让问题只是问题解决好了,不要把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添加进去,更不应该借机用暴力(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来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那样的表达方式只能伤害到孩子,伤害到亲子关系,伤害到从小建立的信任关系。父母仍不以为然,父母失去的孩子对你的精神寄托,那关系就不那么亲切了。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原本怎样就该怎样。只不过外面的条件变了,但内心这份爱的执著不应该变。任何能引发变有因素,是我们的父母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能量有限,也不积极的去学习和求索,却把这样的心情反噬给孩子,这是大错特错。孩子一直都在我们的襁褓里成长,我们只要表达对他们的爱和信任就足够了。
我们的父母应当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面对问题,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一个称职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