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的史迹,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关羽传》: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据此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再创造,以神医华佗的角度展现了“万人之敌”关羽刚毅神勇,恍若天神,使艺术形象更加饱满、生动,栩栩如生。
罗贯中无疑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创作大师,将历史、现实、理想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机结合。以至于清代学者感叹地说:“士大夫且据《演义》而为之文,直不知有陈寿志者,可胜慨叹”。
无论是古朴简略的历史记载,还是妙笔生花的小说渲染,关公“刮骨疗毒”的真实经历都是令人肃然起敬,钦佩万分的。
自关羽之后,后世将领兵士在遭受突如其来的伤残病痛之时,也无不以关公“刮骨疗毒”为榜样,抖擞精神,斗志昂扬,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化解逆境,重塑战斗信心。
北宋名将狄青,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西夏军以为是天神天将下凡,因此被称为“狄天使”。狄青征侬智高时,就曾拜祷关庙,鼓舞士气,赢得一生最负盛名的“昆仑关大战”胜利。
狄青在一次战争中被一支毒箭射中,拔出毒箭后,医生说箭毒未去,需要刮骨疗伤。狄青就曾效法关公,让医生取刀刮骨疗伤,他却谈笑如常。
宋仁宗称赞狄青:“朕之关张”。
北周大将杨纂,性情质朴,忠厚诚信。每次战斗,杨纂都冲在最前面,勇冠三军,后升至被封为柱国大将军。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在《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就称杨纂:“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经一百六战。通中陷刃,疾甚曹参;刮骨傅药,事多关羽。”
《北史》中也有记载,长孙子彦在一次战争中被箭射伤了右臂,箭射入右臂有一寸多深。长孙子彦“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人以为逾于关羽”。
刮骨疗毒的典故为铁骨铮铮的壮士不断效仿,口碑相传,如今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毛泽东曾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之力,潜藏在人的身体之内,在具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时就会触发,从而创造人生的奇迹。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也涌现了许多关公刮骨疗伤似的人物。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北伐战争前在讨伐袁世凯的作战中伤及右眼,他在做手术时坚持不用麻药,因而被称为“当代关云长”。
1916年3月中旬,24岁的刘伯承指挥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在丰都、涪陵一带侧击北洋军,被一颗子弹打进右眼,造成右眼球坏死,医生决定开刀把坏死的眼球和烂肉割掉。刘伯承不愿使用麻醉剂,因眼睛离脑子太近了,担心麻醉剂影响脑神经。手术做完,刘伯承告诉医生:“我一直很清醒,在记着刀数,一共是72刀。”医生感动地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可以被称为“军神”。
而在以后的回忆录中,刘伯承元帅却谦虚地说:我要感谢三国时的关羽,他用“刮骨疗毒”的壮举为我树立了榜样,让我在疼痛面前无愧于“军神”。
这段经历也被写成《军神》一文,被收录在小学课本里,成为中国小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坚强勇敢的人格典范。
刘伯承夸奖为解放军“最优秀将领”的粟裕,是开国十大大将之首。
1933年5月,粟裕和军团政委萧劲光率红十一军奉命攻打硝石时,被一颗突如其来的子弹击中右臂,动脉血管被打断,血流如注。医生会诊,发现子弹从粟裕左前臂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两边骨头受伤,神经也被打断,而且已经感染,出现了坏死现象。
医生决定立即截肢,被粟裕拒绝。手术开始了,粟裕也是效仿关羽刮骨疗毒的英勇气概,即便痛得撕心裂肺,浑身冷汗如雨,却始终不出一声。然而,粟裕大将虽然保住了手臂,但还是留下了终身残疾。
1955年9月,在共和国首次授衔的一千多名将军中,就有独臂上将彭绍辉和贺炳炎。为此,毛主席还动情地叹道:“中国从古至今,有几个独臂将军?”
彭绍辉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时,就担任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1933年3月21日的霹雳山之战中,彭绍辉被子弹击中左臂。
由于部分骨头已经粉碎,伤后又没有及时固定,且流血过多,如不及时截肢,恐怕会有生命危险。经请示彭德怀,医院决定为彭绍辉截去左臂。
当时,医疗设备十分简陋,而且还没有麻药。许多同志怕彭绍辉忍受不了,建议用绳子将他绑在门板上实施手术。彭绍辉听罢仰天大笑:“你们听说过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吗?关云长在刮骨的时候,还在下棋呢!”
大家忙说,那是《三国演义》里说的,谁知道是真是假呢?彭绍辉说道:“管他是真是假,反正今天我让你们看一场真正的刮骨疗伤!”
手术开始后,医生将彭绍辉伤口的腐肉一片片割下来,随后,开始用钢锯锯骨,几个胆小的护士见此情景,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给他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住地赞叹道:“彭师长真是一个铁人!”彭德怀得知这一情况后,也惊呼道:“彭绍辉真是第二个‘关云长’!”
贺炳炎曾参加过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12月22日,担任红二军团第5师师长的贺炳炎,率部在湘南翻越瓦屋塘东山向贵州转移时,遭遇敌人的阻击。他的右臂被机枪子弹打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点皮连着肩膀,需要立即截肢。
就要动手锯臂了,可医务人员将药箱找了个遍,也找不到半点麻醉药。怎么办?有人提出用吗啡,但吗啡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则会损伤大脑。这话被从昏迷中醒过来的贺炳炎听到了。他用左手将医生端上来的吗啡打翻在地,喝道:“吗啡,我不吃。关云长还能刮骨疗毒呢,何况我是共产党员!”
贺炳炎忍住剧痛,用左手用力地抠着床边,与死神所带来的疼痛做着顽强的战斗……手术做完了。贺炳炎嘴里的毛巾竟被他咬得稀烂。
贺龙用一块毛巾包起了贺炳炎被锯下的两块骨头,在大会上以此激励部队将士:“看,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骨头!将来革命成功了,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
龙书金将军,是开国少将。1939年3月,龙书金率部在鲁北陵县大宗家与日军激战时,左臂中弹负伤。医生告诉他,弹头于左上臂骨内炸开,为粉碎性骨折,急需手术治疗。
准备进行手术时,医生让他坐靠背椅,一名护士取粗麻绳过来。龙书金问:“你要捆我吗?”医生无奈地说:“我们没有麻醉药,只能用吗啡代替。它的效果不太好,怕你受不了。”龙书金大笑说:“知道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吗?”
说完,挽起袖子,伸出手臂,说:“请用刀,保证不动一下。”医生就垫油布在手臂下,取出手术刀,割开皮肉,直深到骨头处,血流如注。龙书金安坐椅上,纹丝不动。脸上汗珠滚滚,浑身湿透。手术做完,警卫脱掉他的衬衣,拧了一下,竟然把脸盆都灌满了。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吕氏春秋》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战场上,刀枪无眼,残酷无情,夺去一个战士的生命容易,但是,对于一个意志力顽强的伟大战士来说,夺去其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信念却是难上加难。而战争的胜负关键也正在于此。
关公“刮骨疗毒”的典故之所以被无数的忠烈之士传承下来,不只是为了抵抗疼痛的折磨,更是为了显示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实现作为一名战士所应具有的生命价值。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