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无人值守的便利店或小超市,你扫码进门,拿起东西就走人……你上一次听说这样的场景,或许还是亚马逊的无现金超市Amazon Go,而如今这样的业态已经在中国部分城市实现了。
7月1日,上海第一家无人超市落地,24小时营业,没有一个员工;
7月2日,深圳实现自动收银,全程再无收银员;紧接着,娃哈哈跟研发无人零售店铺技术的深蓝科技牵手;7月7日,马云的无人超市正式落户杭州;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好更新奇的消费体验,而对于商家来说,各种机遇也就蕴藏其中,他们将能对自己的店铺、客人产生前所未有地了解。客人逛超市最喜欢走哪条路线,哪个货架客流最密集,哪个货架客人停留的时间最长……还能大量减少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店铺运营效率。
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我们似乎很难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日常消费的细节中。用APP扫码,进入完全无人值守的店铺,随心所欲地选择,无人收银机上手机付钱——充满科技感的无人便利店时代,已经来了。借着消费升级的东风,蹭着新零售的热度,无人便利店似乎火了。
谁知道下一个风口又会是什么呢?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两家共享单车倒闭;共享充电宝也成了“飞不起来的猪”;无人便利店又来了。公开消息显示,6月28日,创新工场宣布完成对无人便利店企业F5未来商店的3000万元A+轮融;7月1日,缤果盒子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1亿元。想做无人便利店生意的企业可不少,包括Amazon Go、便利蜂、快猫Take Go、小e微店、F5未来商店等,都在布局。
无人便利店究竟是怎样的?以“淘咖啡”为例,它是一个占地达200平方米的线下实体店,集商品购物、餐饮于一身,可容纳用户达50人以上;而实际容纳规模可随场地面积而增加。首次进店,用户需要打开“手机淘宝”,扫码获得电子入场码(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声明、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等),通过闸机、放好手机(不再掏出),于是开始了购物旅程。
在“淘咖啡”中,用户可以随意拿起任何一样商品,这和日常购物并没有什么区别,直到用户离店。离店前,用户必须经过一道“结算门”,“结算门”完成扣款,一旁的提示器会告诉用户,“支付宝共计扣款XX元”。就这样,一趟“无人结算”的购物之旅就此结束。
“淘咖啡”还兼具餐饮功能。设置了咖啡、甜品服务。在点餐区,只要用户对服务员说“我要一杯冰摩卡、一份淘公仔马卡龙”,这些下单需求就会迅速被语音识别系统捕捉,并进行下单。“这是您要的东西,确认支付吗?”当用户被这么问时,他只要回答“确认”,相应款项就会自动从支付宝账户中扣除。
不管如何,对零售业而言,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互联网巨头历来是风向标,事实上,传统零售也十分关注无人便利店。继欧尚、大润发之后,连锁巨头沃尔玛也在6月初推出了自助杂货售卖亭,而北京居然之家也将于今年7月开出无人便利店EAT BOX。随后,乳业大佬伊利也计划在2000多个社区内推广和深兰科技合作推出的无人便利微店。
人工智能时代,电商也已是传统零售。“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新零售’,没有营业员,却比有营业员服务还要好;去无人店购物,比有人店步骤还要简洁。”这样的模式,需要无人化+智能化+信用化,三者缺一不可。
而资本的涌入似乎预示着无人便利店正在成为下一个爆炸性新型业态。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自助售货行业分会内部分析材料更显示,2017年中国无人店行业将迎来一个起始年。
不可否认,无人便利店集中爆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断迭代的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移动支付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日趋高涨的人力成本、消费者对于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可是,无人超市真的靠谱吗?
目前这些无人超市的模式,有点儿“太神奇”了,类似的无人便利店国内尚无比较成功的范例,国外也只有亚马逊在内部进行过试验,但最终因为技术故障推迟向公众开放。就连IDG资本副总裁楼军坦言,他还在观察。“现在说看法还太早,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只不过需要时间来验证。”
在我看来,无人值守,意味着用户体验感降低了,毕竟有些消费场景还是有人工参与才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并且面对一些突发或者特殊情况时,无人零售店如何做好应对也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其实并没有充分培养出“无人消费”的习惯。
此外,无人便利店也在考验消费者的习惯和素质。比如是否会沦为街头垃圾箱?使用者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早期市场的培育,就像共享单车被人诟病的乱停乱放、占为己有的乱象。无人便利店存在着变成流浪人员居住点或者街头垃圾箱的可能性。
无人服务,所以商品的种类会相对较少,而且会面临补货不及时等问题!
不过,不管你愿不愿意,无人零售都终将成为零售行业的一级,只是,这或许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更可能成为一场各有所长、共生共融的对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