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映过一个问题,明明一直都有很用心的教,可孩子到了三岁了还是只会叫妈妈,要什么只会用手比划,也去医院检查过了,一切正常,但孩子就是不说话怎么办?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宝宝的语言发育规律。
2~3个月:从用哭表达所有需求到发出单音节,例如啊、哦等单音节
4~5个月:开始模仿成人发音,玩发音游戏
6~9个月:叫名字有反应,可发出不同音节
12个月:能理解简单词语,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有意识的指东西
15~18个月:能遵从简单指令,摇头表示否定
24个月:平均说出50个单词,说出2~4个词语的短句
36个月:能说简单的句子进行表达,能说出自己的全名,说出的话大部分可被听懂
正常来说,因为性别和个体的差异,孩子语言发育只落后标准一两个月,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落后超过半年,到三岁还只会喊妈妈,甚至出现语言倒退,则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了。这种情况下,不少家庭的老人会觉得没多大问题,盲目相信孩子长大点就会喊,听信“贵人语迟”的传统,事实上却只会耽误孩子正常的语言发育过程。
根据临床数据表明,两到三岁半的孩子中间,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占据了13.5%~17.5%的比例,而四到七岁之间,被诊断为语言障碍的儿童比例为7.4%~9.4%。可以预见,至少有一半的语迟儿童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摆脱语言障碍,甚至因为问题被忽视而长时间的处于症状干扰的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相关的阅读、书写产生困难,造成入学难、学习成绩差、自卑等不良影响。
除了各年龄阶段的语言能力表现,家长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排查,这些不但可以作为依据也可能是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之一。
1、辅食过于精细
一些孩子到了1岁半还在吃粥、面片汤这种过于绵软的食物,不愿意嚼一些有韧性的食物。长此以往,孩子的口部肌肉得不到锻炼,发育就会落后于同龄儿童,从而影响孩子的发音准确性,甚至出现口吃现象。
所以辅食并不是越精细越好,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逐渐增添一些略硬的食物,不但可以用来磨牙,还能促进宝宝口腔肌肉发育,为开口说话打好基础。
2、父母太过心灵相通
孩子想要什么,不需要开口说话,一个眼神或者简单的指一下,父母立刻就明白了宝宝的用意,这让孩子觉得满足需求是不用开口说话的,因而只用最简单的肢体和眼神进行交流,大大延缓了语言的成长速度。
父母要学会“为难”宝宝,假装听不懂他们的一些要求,多创造孩子说话的机会,诱导他们用语言表达需求。
3、对宝宝说幼稚语和网络用语
吃肉肉、睡觉觉、喝水水、小盆友、酱紫等等幼稚语和网络用语,都会影响孩子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
家长在和宝宝说话时,对事物的描述和语言应当尽可能清晰准确,比如教孩子说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时不要用“车车”之类的叠词,而要准确说出它的名称。
4、笑话宝宝的发音
宝宝都是十分可爱的,他们奶声奶气的发声方式常常会逗得家长忍俊不禁。这种充满喜爱的“笑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有的父母还会模仿这种说话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潜移默化间导致孩子刻意保持这种说话方式,从而无法学习到正确的表达方法。
家长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用略微夸张的口型配合标准的发音继续和宝宝交流,慢慢地引导他调整过来。
5、父母语速过快
有些家长说话速度太快,孩子很难跟上他们的速度,难以接收到有效信息。
因此父母在和宝宝说话时要有意识的放慢语速,面对面、眼对眼进行交流,适当给予点头鼓励。
[if !supportLists]6、[endif]孩子生长的语言环境过于复杂
在孩子学话期间,尽量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这样便于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