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杨绛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她与钱钟书先生走散了。
第二部分杨绛先生借写梦境写出了与女圆圆、夫钟书离别。
圆圆在沉睡中去了。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钟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杨绛安慰自己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但又说到“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
母亲之所以是母亲,是因为我们有了孩子才被称为母亲。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何人再称我们为母亲?我们又去牵挂谁呢?“挂”这个字真的很妙,就好像真的有这么个绳子一端连着孩子,一端连着小钩子,钩子是挂在父母的心上了。当孩子走了,那钩子就会把我们的心钩出血🩸。那种痛都是我不敢去想的。
第三部分 杨绛先生一人追忆他们仨,用文字去重温一家人曾经的过往。
1935年7月,钱钟书和杨绛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之后生了女儿圆圆转辗法国巴黎继续学业。回国后在北京落脚再到经历文化大革命,一家人相扶相助。
有生活中可爱的一面,杨绛先生刚和钱钟书先生初到海外独立生活,刚刚开始学会自己做饭做菜,很多外国食材和调味料都是“洋为中用”,勉强凑合着的,读来特别有共鸣。有趣的画面是,杨绛先生做活虾,脑袋里想得很明白要剪掉须须和脚,但一实操,被活虾的一抽搐吓得扔下剪子逃出厨房。钱钟书先生却说虾是不会像我这样痛的,他还是要吃的,下次他来剪。大作家也是凡人呀!
关于钱钟书回国后是去蓝田师院还是去清华大学工作,家里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杨绛先生说“对长子,往往责望多于宠爱”。出生顺序确实会影响父母对孩子教育和态度。在我的身上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我对于我家老大也是期盼很高,对于老二更加的宠爱。钱钟书先生是长子,他与他父亲在这件事上在内心是有分歧的,但是他还是顺从父亲的意愿,他一直觉得自己不能让父亲满意,至少不要再忤逆父愿了。杨绛先生她很智慧的夫妻和公婆的相处之道,在这里展现出来了。她觉得“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只发表我的看法想法但不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这是学习过pet了吗?守住了边界,充满智慧的杨绛先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仅是她质朴动人细腻的文笔更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与家人间的为人处事是如此得当的,那面对位高权重者呢?胡乔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有人对杨绛先生说胡乔木只把他最好的一面给你们看。杨绛先生的回答是“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我们和他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我们决不能随便去,除非是接我们去。我们只能‘来而不往’。我们受到庇护,心上感激。但是钟书所能报答的,只不过为他修润几个文字而已。钟书感到惭愧。”
界限不仅限于家人、爱人,在朋友间也有,特别是位高权重的朋友,更需注意相处的分寸。
跟着先生的笔触回顾了他们一家人的过往,跟着先生的情绪一起走着,有为她欢喜、为她悲伤、为她揪心、为她痛心,最后被她折服。很喜欢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