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正确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
《神农本草经》序列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药性的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想对而言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二、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由于酸、苦、甘、辛、咸是最基本的五种药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学习笔记分享以上。来源:相关教材
后记:
很多年以前,笔者也分不清病人生病了后,去看医生,其治疗方案到底是怎样的?唯一知道的是:反正,只要病了,医生不是让病患打针,就是吃药。
直到后来,见的人事多了,身边的人,自己或者亲友、同学、邻居中,有人生病了,有人生病治疗好了,有人急救抢救过来了,有人的病死了。才开始慢慢知道,原来生病后,去看医生,也有西医和中医之分。
虽然笔者从小就接触过中医,但那药楂水苦得满嘴直想吐,并且好了后,遇上冬天天寒,没多久又范了。
所以,对中医也没啥好感。那个中药汁,满嘴的怪味,太难喝了。在俺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不肯喝中药,俺爹俺娘直接就把俺当牲口来喂药了。
俺娘把俺两只手捉起来,绑着。然后,俺爹就一只手,拿一个勺子舀一小勺中药汁,另一只手就捏紧俺的鼻梁,然后,把那一勺子的药汁就从俺嘴里灌下去了。
俺的鼻梁被俺爹捏得死死的,药汁就不会从鼻孔里喷出来,全部流进肚里去了。这样灌得三、五天中药汁,毛病也基本好了。
但也给俺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所以,听到中药俺就来气,没丁点好感。无它,忘不了小时候不肯吃药时,手被俺娘捆起来,鼻子被俺爹捏得死死的,只能乖乖接受被灌药,束手无策的情景。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俺爹俺娘当年这种给我灌药的方法,它的书面说法,叫做:鼻伺服药法。
后来的经历,改变了对中药、对中医的认知。
有一年,亲眼见到某娃发高烧,在H省儿童医院,吊瓶输液快六天,都没有退下烧来,时反时复。最后,在一位中医老D医师那,一根银针扎下去,没多久就退烧了。
后来,又有一年,某娃,五天不吃不喝,水都喂不进,吃什么吐什么,那五天一直是在C市D中医XX院看病。
虽然,D医院是专业的中医类院校,某娃喝的是座诊医师开的中药,但就是看不好,还是不能进食,一吃就吐。五天未进食,当时是急死俺了。
那次,后来还是在老D医师那看,看好了收场的。老D医师那开的处方,回来煎了药汁后,喂了一小半勺药汁,就止住了呕吐,能喂水进去了。后面再慢慢的间隔着,每次喂一点点药,就这么几剂中药剂下来,症状就好转了。
太神奇了!从那以后,笔者对中药、中医的认知就彻底改观了。
虽然,以前也听俺爹说过:俺曾祖父是位中医,俺爹亲眼见过他用一箩筐黄土,救活了一个垂死的,准备抬着去埋的人。但毕竟不是俺亲眼所见。
这两次,在老D医师处,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不是中药治疗不好病,还是没有遇到中医医术精堪的人。
看来,民间高手一说,是成立的事实。
一如老D医师,粉丝无数,只是他本人低调,在这个包装成风的年代,他默默的守着诊室的一隅,医人无数,好多都是疑难杂症患者。有些患者,都在他的治疗下,慢慢好转。
这也让笔者明白了一点:学艺还是要学精。
二、装B的人生太累了,还是坦诚点。
今天大转盘拿了简书系统一万的加成卡,不多爆点料,好像有点,于心不安。
那么,再来看几个患者病例,都是真实的个案。有一位患者,这会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通过这些患者的病情,就会明白,中医也不是万能的,临床治疗还是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走西医的治疗流程,还是走中医的治疗方案。
主诉1:某女,2007年,年中,其父肺病过世。其父生病期间,某女曾陪伴过一段时间,估计是呼吸道感染,咳嗽,去周边的诊所,看西医输液。连续输液五天,咳嗽不见丁点好转症状,反而越吊水,症状越严重,直到后来,呼吸都困难了。
后来,转去了C市S医院,挂了中医科,呼吸科,当时一位杨姓医生座诊,杨医师开了一张处方,四剂中药。回去煎服后,药到病除。
这一次,杨医师的治疗感冒、咳嗽的处方,也是让笔者开眼界了。这张处方,笔者一直保存着。十多年了,几乎每年都有要用到它的时候,用它来对付咳嗽、发烧、咽喉炎、呼吸道感染等。
这张感冒处方:有十几味药材。有法夏、卢根、牛子、防风、连翘、琶叶、浙贝等都在里面。
主诉2:某大爷A,年近八十。
某天,经检查,发现自己的肠子破了一个洞。
大爷A一老友为医师,会做外科手术。同时,A大爷一侄孙子跟随其老友在学医,于是,就在其侄孙子家中开办的私人诊所里,其老友,就给A大爷做了手术,把A大爷的肠子给补好了。
这是典型的西医治疗好病患的案例。
眼皮打架了……
未完的两例改天补上
2021、8、14、 23:10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