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娱乐节目是无感的,但近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关于奇葩大会请到了李开复,京剧瑜老板和李银河等等来分享他们的观点。突然就很想看看。关于京剧,小时候只在电视上看过一个选段,讲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虽然是文学造诣更高,但始终都是看个开头,这段京剧倒是印象深刻,整个舞台很简单,只有两把椅子和一个贯穿舞台的红色幕布,但当时就觉得京剧演员们演技很好,情节很有意思,当时还不知道这是红楼梦,后来恍然大悟,怪不得故事很吸引呢。
因为是家是河南,对豫剧的接触会更多一点,从小学到初中,周日晚上奶奶都会看梨园春,小时候无聊也跟着看了很多,最熟悉的就是穆桂英挂帅了,当时有很多的小孩也会参加,都唱的很好,奶奶总是会由衷的夸说这么小的小孩唱的真好,还总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常香玉大师,是唱豫剧最好的,每每说到这里她都很自豪。有时候还会跟我讲讲她年轻的时候赶庙会的盛况,所幸小时候我家还在农村,赶上参加过一次庙会,因为是去听戏,而且是晚上才开始,其他人都不愿意去,只有我非要去,当时爷爷骑着三轮车,带着我和奶奶,去到戏台的时候已经人山人海了,只能站在黑压压一片人群后面,我就站在三轮车上,很开心,戏台上灯光很亮,记得是有三个主要人物,好像是叫莺莺,喜欢一个书生,但是她父亲不同意,后来他们偷偷在后花园约会,看得很是开心,爷爷奶奶也都在兴头上,可惜当时我真的太小了,晚上实在太困,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记得最后一点是那个书生被抓了,然后朦胧中感觉到爷爷他们看到我睡了怕我着凉就赶快骑车把我送回家了,到现在都觉得如果不是我非要跟着去还中途睡着了,他们应该会很开心的看完整场演出。因为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年之后再也没有这么盛大的庙会,所以心里一直留有遗憾。现在看到有哪些传统文化在渐渐没落,总会觉得于心不忍,那些东西也许真的没有什么用了,甚至让人变得生活艰难,但关于传统的记忆总是温热的,鲜活的。
再后来就是在家里的光盘上听到的一些豫剧和梆子,这些被制成光盘的戏形式比舞台上的要丰富,光盘里的戏是有场景的,有大院子还会换场景,小时候只当是故事片来看,豫剧是正规的扮相,古建筑的场景,唱的是古典剧本,梆子则都是普通的穿着,场景就是在村子的家门口,小路上等等,唱的都是些家长里短,也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小时候有一次去姨奶家里玩,姨奶想用电视听梆子,我也觉得听听挺好玩的,但是小叔说现在已经没人喜欢听那个了,就不让我姨奶放,姨奶还不甘心。虽然是小叔,我们确是只差了十岁不到,小叔当时已经上高中,我还是小学,觉得自己可能没见过世面,但内心还是觉得这样一个大家以前都喜欢的一个东西突然好多人就不喜欢了,渐渐淡忘了,有点为之可惜,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以后要怎么办呢。
前年偶然看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一本<<过分喧嚣的孤独>>,主人公是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的工人,他这一生都在把纸制品打捆,利用这份工作他读了很多书,也见到很多珍贵的书被当作垃圾丢掉,很是可惜但也感激那些不识货的图书馆,也偷偷留下了很多书。他很享受这份工作,虽然整天困在一个狭小的暗无天日的地方,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广大的,然而有一天老板告诉他很快他就会被解雇,因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工具,打捆废纸的速度和量都是他的好几倍,他不相信,亲眼去其他工厂看到了那些工具,看到那些书被机械无情的挤压成一个个的方块,周围的人没有任何感觉,在那一刻他迷失了自己,而别人对他只有嘲笑,最终他选择了亲手将自己打包进废纸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机器刚刚开始代替手工的时候。而去年看到百鸟朝凤,男主从小学唢呐,四里八村的人也尊敬唢呐人,但随着时代进步唢呐人最终被人看不起,淹没在打工大军中,画面的直接呈现太冷冰冰了,让人心痛,但现状就是这样,时装尚能几十年一轮回,这样的手艺人可能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而这部电影也是经历了极少排片到影院迫于压力的妥协,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优秀的文化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娱乐片,并不是说娱乐不好,只是不希望生活被爆米花式的东西全部占据,至少应该留有一些空间给一些相对小众的东西。今天看到奇葩大会的瑜老板,弹幕上都在佩服她的气质,对她的唱功也是喜欢的不行,但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心疼,国粹的现状尚且如此。最后瑜老板说的一句话很让人动容,主持人问她是一般会去什么地方宣传,是大学之类的地方吗,她回答说有人的地方就去。只有崇敬了。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向来源远流长,希望不要在我们这几代的时间里失去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