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生活用语高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甚至身边的朋友亲人也有被诊断为抑郁症,并被理解为一种“疾病”,就像感冒一样,坚持吃药就会好。进入21世纪以后,抑郁症成为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便心领神会。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抑郁症的破坏性,那么去度娘搜索“抑郁症”,会有一大堆的触目惊心的案例呈现。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的理解依然是:想不开。解决方式是:多运动、多户外活动、听听音乐......就连真正罹患抑郁症的人,都无法将自己的状况描述出来,最后只能以行动来结束自己的痛苦:自杀。
如果你对抑郁症好奇,或者身边有关心的人成为“抑郁症患者”。那么,仅仅了解一堆案例、看看新闻报道,读一读科普文字,那是远远不够的。
这本《抑郁帝国》会带你走入抑郁症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不限于症状的表现、人类的认知、治疗的迭代,而是更加庞大的因素(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之间对流、渗透、影响、博弈。
看不清产生焦虑,不了解产生恐惧,不熟悉产生困惑。所以,疗愈,始于认知。
作者乔纳森·萨多斯基,大学教授,专门研究精神病流行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医学人类学、心理疾病治疗史和抑郁症史。
作者谨慎且客观地从历史的视角下,进入了抑郁症这个黑暗帝国,从历史上的抑郁症讲起,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文认知和政治观念阐述了抑郁症产生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抑郁症认知的进一步升级的背景下,治疗思路和方案的迭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解说。其中不乏大量的历史文献、故事、数据,让我们更近一步观察抑郁症、更多一层了解抑郁症、更多一点认识抑郁症。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就想知道,抑郁症要如何治疗。
作者说抑郁症的治疗无非就两个方向:1.心理治疗(CBT行为认知疗法\ITP人际行为疗法);2.生理或者躯体治疗(ECT电抽搐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者基于抑郁症是患者出现认知偏差,或者对父母的愤怒无法适时疏解,最终愤怒转向了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刀刃向内。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洛伊德更关注内疚这种负面心理。治愈的方法更多是纠正认知偏差,引导患者找出抑郁情绪的根源,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追溯童年时期的人生经历,找到自己痛苦的根源,这种疗法曾经也风靡一时。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抗抑郁症药物的出现后,精神分析学家关于抑郁症的主要著作中,也承认和欢迎生物学方法的引入,并看到了生物学方法和精神分析方法之间的互补作用。
生理或者躯体治疗:
生理治疗者基于抑郁症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使用药物治疗的原理就是大脑中缺乏神经递质,那就使用药物抑制神经递质的减少,或者提升神经递质水平。临床表现亮眼,所以我们身边很多人就长期服药以保持大脑中神经递质水平不会减少。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疑问和未知,抑郁症服用药物治疗的实践也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第一批抗抑郁药问世起,其中的副作用也在逐步被发现,有的连医生都不知道。副作用的诟病,一直与抗抑郁药的风靡同行。
写在最后:
基于对抑郁症历史性的认知,作者告诉我们: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不要相信那些新药的商业炒作,警惕那些新上市且无副作用的宣传;医生与患者之间增进了解,加强互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表现症状可能相同,但成因各异,因此治疗方法手段必然有差异。抑郁症更像一个家族,而不是一个人、一个个体,它会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还会因个体差异反应不同,但秉持开放客观的态度,总比一条道走到黑更有效。也许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知革命的到来,脑科学进一步发展,抑郁症患者会有一天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