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次学校组织看电影,爬山,春游或者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写观后感,读后感,那个时候,不知道是自己太小,不会思考,还是知识贫瘠,胸无点墨。每次都会很痛苦和反感。因为除了参与这个事情本身,我并没有什么感想,根本不知道写什么,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
多年后的现在,而立之年的我,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读的书多了一点,每每遇到什么事情,看过什么电影,读了什么书,总是如一颗石子,能投进我的湖心,并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时间的推移,涟漪不再,湖面恢复了平静,而那颗石子,却永远就在了湖底,所以,我总会觉得,想说点什么。
我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所以很多事情,当时都没在意,需要过后回味才能想明白,有时候,什么言谈中,你的语言,眼神,情绪对我有不满,我都不会发现,所以,我常打趣跟朋友说,对我不满,要当面大声说出来,因为,你不告诉我,我很可能感受不到你暗示的意思。我也是一个相对愚笨的人,所以,一件事情我会习惯反复做,尤其对于看书,不同于其他人可能看过一遍,知道大体意思,就不会再翻看。对于喜欢的书,我通常会反复看,至少三遍以上,而且数字未来还会叠加。我从来不会因为看很多遍腻烦,相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所以,《红楼梦》我看五遍(还没看懂)《简爱》我看三遍(内心还不够独立而坚定)《平凡的世界》我看了四遍(还是不能平和的看待人生)……我也是个“事后诸葛亮”,这样说,不是说明自己多聪明,而是好多事情,往往发生后很久,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对于昨天看的电影,我也是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思考和沉淀,才会觉得,原来,可以悟出很多道理。
昨天,同事提议去看电影,我欣喜的答应,想到我俩已经很久没有一起看电影了,觉得这个机会真的很棒。然后她说,我们去看《我不是潘金莲》吧,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演员阵容很强大,据说剧情墨迹,但是很有看点,笑点……听着介绍,更觉得不错,于是下班后欣然前往。
刚开始看,很是期待,算得上国际大牌的范冰冰,造型,角色着实雷人,在钦佩演员可以驾驭各种角色而自毁形象时,更期待剧情和演技。开始,听着不知是哪里的一口浓重的方言,还觉得挺好玩,后来,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情的发展,甚至愈发觉得没意思。甚至我前排的两个人,看到一半,果断离场,那个女孩还很不满的说,真是浪费钱。看看旁边,同事已经睡着了,而我,也是困的不行,但还是坚持着看下去,同事打趣我说,是不是舍不得浪费钱?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做什么事,都希望能坚持但最后,要不然总觉得没有结尾,心理不舒服。第二个,既然是冯小刚执导的,介于之前了《老炮儿》的经典,我觉得,他一定是想反映一些什么,传递一些什么,或者揭露一些什么,只是,我还没有发现。经过一晚上的思考,我现在愈发觉得,其实,这个电影没有开始想的那么烂,那么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下,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地域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相信所有看过的人,无论你觉得他有多不好,剧情有多糟,但是,一定不会所有人都操着的一口浓重的发言。在提倡讲普通话的大教育背景下,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个地域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方言我们听着可笑,可是方言背后,这个地域几百年的文化,值得我们去敬畏和传承。有一句古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啊,从少小到两鬓斑白,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永久的乡音。我们中国人常有一种故土情,而在这情怀里,乡音应该是那最容易唤起心底柔软的部分吧。记得《芈月传》里,强势如芈月,拿起排箫吹奏楚曲,依旧从眼里散发思想的温柔。所以个人觉得,通过一部电影,让大家了解一个地域的语言,文化,让大家深深记住这个乡音,其实,比笑点更有意义。
第二,我看到了时代大环境下,一些政策所造就的的社会怪胎。电影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李雪莲和丈夫为了在县里多分一套房,然后办的假离婚,不想后来变成了真离婚。所谓假,是因为当时他们并不是感情破裂真的分手,而是为了得到房子,过更好的日子的一个权宜之计。所谓真,是因为从法律角度,他们已然不是夫妻,是合法的离婚关系。而让李雪莲一直告状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丈夫把自己欺骗了,说好的假假离婚呢,你竟然用新房娶了别人,原来,不光是童话里的故事是骗人的,自己的丈夫竟然也是骗人的。突然想到曾经的一首歌《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当年,好多知青在西双版纳安家,后来政策出台可以回城,但条件是结婚的不可以了,单身才行,于是好多人跟美丽的傣族姑娘说,我们先假离婚,等我到上海安顿好,再接你们过来……于是,当年,西双版纳有了全国最大的孤儿院。事情虽然不同,道理如出一辙吧。都是时代环境下的怪胎。文章的最后,她说假离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想多要个孩子。如果不离婚,政策不让生。我不太懂分房的事,可是,我是八零后,我知道不让生二胎的事。想来所有六零,七零,八零后的人,对这段历史都不陌生吧。因为,你们的角色分别是那个时候的父母,儿女还有十几岁刚刚记事的孩童,那个时候,好多人为了家里要个男孩,也是先办假离婚,然后媳妇回娘家生孩子,老公也跟过去生活。法律上他们已经离婚,事实上,他们还和夫妻一样过日子。当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一家的两个孩子,通常有两个姓,一个跟妈妈,一个跟爸爸。还有好多孩子,干脆户口被上到了别人家……所以想说,李雪莲的为了分房,要二胎假离婚,其实,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当时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经历,为了躲避政策,他们想出来这些我们觉得不和常理的对策,这些,想必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会更有发言权。而我个人觉得,这终归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怪胎,是不符合常理,人伦。而通过这部电影,能将这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觉得,应该是我们为他竖大拇指的地方。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那些能反映历史背景下人们生活常态的,更有价值感。
第三:我看到了人性的特点,弱点。李雪莲连续告十年状,其实,但最后甚至并不关心是输是赢。而是心里难出那口恶气,或者说,其实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她告状,最开始的原因无非就一个,那就是丈夫讲假离婚变成真离婚,背信弃义。她不能接受。可是,当第一次法院判他输了之后,她除了告丈夫,还要告王公告,因为她觉得她执法不公,当她再次找到丈夫时,他竟然因为她婚前有过性行为,说她是潘金莲。无故给自己扣上这样的黑帽子,更加深了她的仇恨。于是,她想到要杀了他,先后找到弟弟,还有屠户。屠户要求好处,所以李雪莲答应委身于他,可当屠户听说要杀包括市长之内的五个人,立刻就放弃了,于是,她又开始了层层上告的告状之路。由于层层推诿,甚至还把他关进警察局,所以在不断的告状路上,内心更加的极度不平衡,积怨也更深。甚至不北京,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一个离婚案去北京,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后来,她本来已经打算不告了,可是,大家却都不相信了,县长甚至还让他写保证书,公安机关更是派四个人在门口看着。这些做法让李雪莲原本平息的怒火再次升腾,跟大头商量对策,把她们灌醉,于是又连夜踏上进京告状的路。路途中跟大头相好,再次放下告状的想法,还一同游黄山,本想回家好好过日子。不想,大头竟然是一个庭长安插在身边的人,接近她,最终搞定她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儿子工作。李雪莲怒火中烧,再一次走上进京告状的路。可是,最后的最后,当在农贸市场,县长告诉她丈夫死了的时候,她彻底垮了,变得绝望,是啊,这么多年,她就是想出这口气,可是,气还没出,让他生气的人却死了,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她觉得唯一的精神支柱崩塌了,想上吊,结束生命…………这一系列的事情,将李雪莲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无论是各级领导,屠户,大头,秦玉河……人性中都有善的部分,可是,又无法避免的体现了自私,虚伪……我们通常喜欢接受正能量,通常喜欢阳光,可是,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阴影,再高尚的灵魂,也一定有丑恶的一面,所以我觉得,一部影视剧,能如此深刻的刻画人性的特点,真的是很难的。
第四,我看到了偏执所毁掉的一生。李雪莲一直想不通,凭什么丈夫说自己是潘金莲。凭什么丈夫离婚假戏真做。所以,为了咽下这口气,她甚至想和他再复婚,然后在离婚。为了别人自己的一个看法,为了自己咽下这口气,她连续告状十年。这十年里,她没有再恋爱,再结婚,告状甚至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为了一个不爱他,而又自私的男人,她挥霍了十年的青春,一个女人,十年的青春是多么宝贵,人的一生,十年里全是怨恨而没有快乐,又是多么的可悲。可是,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时候,都在完全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足以让我们伤神,甚至怀恨在心。可是,换个角度,有时候,会不会是我们的想法跟偏执,会不会是我们的做法很偏激,我们,会不会是为了不必要的事,而浪费了我们原本应该阳关的心情,还有那如花般的大好青春。生命就那么长,时间就那么多,当我们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重要的事情就没有时间了。所以想说,我们可以坚持,但是请放下偏执,我们可以听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所有完全归结于别人的判断。更不要因为别人一句否定的话,而偏执的去分清个所以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你是荷花,就算把你放在污泥里,你一样开的清纯,美艳,如果,你是鸭子,就算把你夸的没边,你最终也不能上天。所以啊,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何必呢。
这个电影,虽然开始觉得并无看点,但是,触动却是最大的,想说的话,还很多,就此先止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