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面临这样的困惑,经常是上了很多课,听了很多讲,读了很多文章,回头却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印象了,甚至没有办法在需要的时候把这些内容转述给他人。这就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有人真正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方法论,如何高效率地学习。
最近阅读了很多关于阅读、精进、刻意练习以及实践的书籍,其中很多观点都指向了这样一个结论“学习高效的方法就是在深入理解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并思考其本质规律之后,广泛地应用到不同地领域中”。得到笑来老师专栏中反复提到的“清晰准确而必要的概念和其清晰准确而必要的联系”,“学到听到看到都不是真正的得到,做到才是”,成甲讲座中“学习知识的评价标准是能够使用并且告诉别人如何使用,同时深入思考为什么起作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能否在其他领域应用”,查理芒格的学习理念,埃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以及采铜精进中提到的“解码和重构式学习”。
随着阅读的深入,开始对知识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在高中之前的学习是被老师安排着的,语数英文理,所有的知识被打称几大类强制灌输进大脑中,那个阶段的学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高考,更简单的说就是做对题,除了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应用之外很难对知识有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进入大学之后,再也不想学习了,大学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拿到一个够用的GPA,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随着专业的限定,自己学习的知识就被局限在一个专属的领域。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知识的学习更加集中甚至只关注一个点,博士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在人类知识广阔地边界上突出了那么一丁点,每天接触文献也是在及其细小的领域。猛然抬头,发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美好而有价值的知识。
然而,随着最近开启心智之后,才发现自己对待知识的观点是多么的局限。知识应该一个网络结构,如果简单的分割成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研究方法,只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内找解决方案是多么低效的思路啊!任何的创新都是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和交融带来的灵感火花,世界的本质就是复杂而遵循一定地规律,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不同领域地知识,不同地视角去分析和看待。
那么,带着这样升级之后的认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呢?
第一,结果导向地学习,一切知识的习得最后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作为检验标准。不要漫无目的地去看书,不要从头到位一字不差地读书,而是应该带着目的去阅读。而且,以输出为导向的输入,能够促进自己去思考总结输入的信息中真正核心而重要的内容。
第二,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的学习其实是认知差异的修正。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和那些优秀的人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不论是阅读,模仿,做事,做人,都应该看到别人的思考过程。如果是面临同样的问题,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别人那样思考,自己哪里的思考不够准确。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去模仿高手的心理表征,观察分析他们看待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模式。
第三,解构与重构。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认知发生连接的地方,我们对待知识不应该是散乱而随意的,而应该逐渐借鉴别人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每接触一个新的概念,就要尝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