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踏入新环境,都需要一段适应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孩子呢也不例外。
通常,父母都极度重视孩子幼儿园和小学的初期阶段,担心孩子的适应性。家长不惜余力和老师搞好关系,希望孩子能获得眷顾。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频频询问,生怕自家孩子有丁点闪失。
这样的关心,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居然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如杀手般对学习成绩的目标牢牢锁定,家长只拼命关注孩子的班级等级和成绩排名。
一旦孩子的成绩下滑、名次落后,家长忧心忡忡,紧锣密鼓地安排各种补课;孩子频频闹情绪,家长除了哄以外就是抱怨当今的应试教育体制,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境出现了偏差。
医疗诊治中,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描述,专业性的询问,加上一系列的排查,找到病源的真相,然后对症下药,解除病患。
学习成绩下滑如同病兆,家长应像医生那般,细致探寻名次落后的隐藏真相;孩子情绪不稳,家长更要耐心感知孩子的感受,了解真正困顿的原因,才能有效瓦解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点。
环境不适症
前几天,家长群里一位吉林的高中妈妈求助:
我女儿今年高一,2017年九月份开学时,年级前50名成立了一个实验班,咱家孩子是期中的一个。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孩子觉着这个班级的孩子都是学习机器,和初中时的班级同学比较觉着这个班的孩子特别自私。现在开学因为文理重新分班,咱孩子班被定为理科实验班,一学期理综成绩学习年级45名以内能进这个班,咱家孩子留下来了,但她的二个好朋友被排掉了!孩子觉着这个班级很缺乏友爱,冷漠,今天一天都在说不想在这个班级,想到点班。但我咨询过了实验班和点班,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校给予的资源都不一样,想劝劝孩子留下来,都没成功。
想求教各位老师及妈妈们,帮我指点迷津,谢谢!
家长们纷纷献计献策,同仇敌忾当今不快乐的应试教育,劝说孩子在新集体里找到新伙伴,但无果。
诊断观察“临床症状”
1.(现实场景)孩子初中两位同班好友,高中不同班。
2.(孩子感受)班级气氛自私,冷漠,缺乏友爱。
3.(孩子认知)好班同学是学习机器。
4.(孩子实力)两次筛选轻松胜出。
“病情”分析:
上述症状1~3点的表象,可以初步判断造成孩子极度困扰:源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再加上好友的缺席,产生强大的孤单和不安感。
巴尔扎克曾说过: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女孩与高中同学找不到精神上的共通点,故而会用“自私,冷漠和缺乏友爱”等字眼来形容这个集体。
学习氛围不认同,指责高中尖子班是学习机器。
初步病情小结:环境适应性障碍。
备注:孩子成长的软肋--适应变化能力脆弱。
第4点的表象:女孩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很强。
从语境“学习机器”描述中可以读到两个层面:
1。该女孩的课业学习轻松,或许学习效率一直非常高,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2。该女孩没有使出全力,上升空间巨大。
学习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称之为基础技能,亦称为技术(硬)技能。
曾经,社会将学生的技能只是简单划分成两种,硬技能和软技能。软技能又称之为上层技能:指的是能把这些基础技能组合起来,把技术技能完成的技能。
Hulu全球副总裁诸葛越在《得到》专栏上说:学校家庭要培养的是有后劲的孩子,是30年后仍旧很厉害的那种社会人。当今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缺少个人兴趣,缺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技能。孩子的自信心,适应变化的能力(尤为重要),是否能面对失败等等,这些技能都应该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
对症下药
孩子出现环境适应性障碍症状,那家长该如何诊治呢?
可以将问题逐一分解,小步化疏通引导!
第一步:共情。
读懂孩子语言背后的诉求,确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自己的内心孤独感能被父母获悉和认同,孩子能快速和父母产生共鸣。
第二步:精神肯定和认可。
肯定孩子重情重义的品德,巧妙过渡到对他人的欣赏!
所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往今来友人间至深情义总是一再得到歌颂。
**这两步极其关键,是引导孩子思维转变的铺垫!孩子觉得自己不仅得到家长的理解,而且自己的友情价值观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只不过现在没有提供其他同学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已。
第三步:能力肯定。
孩子学习轻松,两次筛选轻易胜出,说明孩子有学习天赋,自身具有独特的学习方法。
** 再次肯定!这双重肯定是增加孩子的信心,为适应陌生环境增加底气。
第四步:打破元认知。
在不同的人群中找到知己,也是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同等重要!
朋友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年龄性别之差都制约着父母的影响力。而朋友的影响则不受制约,特别是精神上的影响更大。可见,孩子选择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梁文道说:“如果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交朋友如读书,交了一个朋友就如同读了一本书,如果你只交跟你在一个圈子的朋友,你不过是在重复读同一类别的书,只有当你尝试交不同圈子的朋友时,才能够看到别样的世界,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
第五步:提升认知边界。
考试筛选如同游戏创关升级,只有技能实力强劲,才可以不断通关。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层层越级上升,意味着好的平台和优秀的人脉社交圈。只有凭借实力才能赢得周围人的认可,获得的是更有价值和能量朋友的交往。
坊间说法:你的社会层次就是你身边5个最要好朋友阶层的平均值。
第六步:树立落地化的目标。
每位“学习机器“的背后,都包裹着一台叫目标的“引擎”。询问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将那些具体的人生目标,应用倒推法,如同中国古代的画轴卷一层层打开,展现在孩子眼前。
举例:孩子欲今后北京发展,最佳方案是报考北京所在地的大学。按照往年大学分数线和当地录取名额数量和招生线做参照,孩子目前和目标的距离还差多少?如此一来,孩子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这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将孩子从原本对新环境的强烈排斥,巧妙地转化成对未来期望而发展的动力,而更高环境和实力相当的人脉恰恰是通往目标的助推器。
这例个案,具有普遍的共性。应试教育下,学校不得不把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排名放在首位考量,而家长需要未雨绸缪,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未来,以终为始的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未来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素质?
诸葛越再次提到:孩子除了硬技能、软技能,还需要成长能力,批判能力,复杂技能。这三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具备的能力。教会孩子拥有复杂技能的方法,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复杂技能的内涵是什么:
1.教孩子学会分解问题
2.教会孩子处理不确定性
3.与人的合作和分工
青春期阶段,孩子会在学业之外会碰到很多问题,而大部分都是以学习成绩和排名作为表象而显现,家长往往忽略背后的其他成长隐患,这也是当今教育中最缺失部分,但是家庭教育可以弥补这份不足。若孩子具备上述这样的技能,进入社会后,再加以熏陶,那么就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今信息时代,社会教育系统不可能变化那么快,不可能制造出适合现在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可以根据世界变化来跟着变,可以为孩子定制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就是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每一位父母都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充分的备课,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提早各项知识储备,才能培养出面向世界的孩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