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
Angela Duckworth博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早年在麦肯锡从事管理咨询工作,2007年她辞退高薪工作到纽约的一所公立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她的学生的成绩跟智力水平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并没有特别高的智商分数,相反,许多很聪明的学生成绩却不好。这让她感到很困惑,虽然中学所学的数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她确信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可以学好这些内容。如果不是智力水平决定成绩的话,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呢?几年后她终于得出结论:过去我们测量学生的智商水平,并以此来衡量、判断学生的表现,但这种方法明显不管用了。我们需要从学习动机和心理的角度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和教育。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结论,她重归校园,开始学习心理学,并最终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通过几年的学习和调查研究,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得出了初步的结论:让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智力,不是外貌,不是情商,而是坚毅。
什么是坚毅?
既然坚毅这种品质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坚毅呢?Duckworth博士给出的定义是:坚毅就是对长期目标的热情与坚持。
Grit is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very long term goals. -- Angela Duckworth
坚毅意味着你要着眼未来,不是一天两天地努力,而是经年累月地持续努力,直到达成目标。坚毅意味着把人生当成马拉松来看待,而不是一场冲刺。
如何培养坚毅品质?
Duckworth博士在2013年登上TED的讲台介绍了她的研究成果,在演讲过程中她提了一个问题:既然坚毅这种品质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它呢?那时她说她自己也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她自己听说过的培养坚毅品质的最好理论就是Carol Dweck博士的“Growth Mindset”理论,即: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
2016年,Duckworth博士出版了新书《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给出了自己3年前所提问题的答案。
四大内驱力
Duckworth博士认为:想要变得坚毅,就必须培养四个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兴趣、练习、目的、希望。一个人如果需要长期投入做某件事,只靠毅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兴趣和热情。因为我们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只有兴趣和热情能激励我们迎难而上,享受过程本身。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对自己抱有强烈的信心和希望。
巴菲特曾所说:“想在几乎任何一件事上成功,都意味着要对它抱有热情。”许多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也都表示自己在小时候做过自己真正认为有趣的事,Duckworth博士认为这样的经历对一个热情的培养非常重要。
兴趣是培养热情的第一步,但坚毅是持久的热情,所以我们还必须要有目的。兴趣和目的就像老喻“两眼论”中的两只眼,单有一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活得不够好、不够长,要想活得好、活得久,还是两只眼好。
那具体怎么做呢?
做有趣的困难事
Duckworth博士自己有两个女儿,为了培养自己孩子的坚毅品质,她在家里提出了“困难任务规定”(Hard Thing Rule)。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家里的每个成员——家长和孩子,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困难任务,即需要每天刻意练习的事。Duckworth博士自己除了做心理学研究之外,还坚持瑜伽锻炼;她的丈夫坚持跑步;大女儿选择了学钢琴;而小女儿选择了中提琴。
通过刻意练习达成任务。这是我们的教育中普遍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中学时期做大量习题,考各种各样的试,这些练习和考试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实际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因为我们做的都是重复练习,而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经过周全、精心的设计,是特别针对要达成的目标做的。换言之,刻意练习是正确战略指导下的勤奋,而不是我们通常所做的战术上的勤奋。我们都习惯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
其次,你可以放弃,但是必须等到一个特殊节点,完成阶段性目标后才行。
这是为了避免某天遇到挫折,然后情绪不好就突然说不干了。另一方面,如果真的不喜欢某件事,也可以及时“脱离苦海”,重新找到新的有兴趣的事去做。有些人学习了某项技能后,比如:钢琴、网球等,就不太能放弃,即使已经没有兴趣了还在“坚持”。我猜有两种可能:第一,觉得这是半途而废,是没有毅力的表现;第二,陷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觉得如果放弃继续练习,那之前花的时间和金钱岂不是白费了。第一种情况,因为不是无缘无故放弃,而是达成阶段性目标后作出的理性选择,所以不算是没毅力。第二种情况,花出去的钱已经花出去了,再也收不回来了,既然实在不喜欢,那还是把接下来要花的时间和钱省下来吧!不要跟钱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最后,你有权自己选择那件困难的事。Duckworth博士的小女儿前后共换过6种困难任务,每一项都是她自己因为兴趣而选择的,但是后来没有兴趣就放弃了。现在,她的小女儿选择了学习中提琴,已经坚持了3年以上。
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人性最后的自由。我们的生活质量是由我们的选择质量决定,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大到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在哪里生活、跟谁结婚,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选择,都需要们的选择能力支撑,所以选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选择能力可以培养,也需要通过试错获得锻炼。Duckworth博士的女儿选择困难任务的过程就是例证。
Duckworth博士说,等两个孩子上了高中,“困难任务规定”会增加第四条:挑选一件事至少做两年以上。因为成长过程中坚持做一件事,本身需要坚毅,同时也会让人变得坚毅。
三大环境因素
培养坚毅品质除了需要四大内驱力之外,还需要三大环境因素的支持:父母的榜样力量、课外活动的组织环境、周围同样的鞭策。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这种力量有双面性。积极的一面如Duckworth博士的家庭教育案例所示。因为父母以身作则地每天刻意练习,完成自己的困难任务,两个女儿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完成困难任务培养了坚毅地品质。不好的一面也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家长自己从来不学习、不阅读,整天打游戏、看电视剧,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基本上不会喜欢看书、体育运动等活动。
Duckworth博士表示坚毅的学生通常来自高期待、高支持的成长环境。因为成功几乎都不是一次尝试就行的,通常需要我们屡败屡战,这时一个无条件支持他试错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前面所说的选择能力的培养,其实就非常需要这种环境的支持,因为选择能力的培养肯定伴随着试错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身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失败就会面临危机的环境,那么他通常会变得非常脆弱。他会非常害怕失败,不敢犯一点点的错误,因为一旦犯错,后果对他来说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不敢犯错,所以也就没有试错的机会,很多事自然也就无法做。而且他为了保护自己,通常还会带上厚厚的面具,伪装成周围环境期待的样子,这样会使他真实的自我长期被压抑,很容易造成严重心理疾病。
周围同伴的鞭策,其实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笑来老师说:“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非常努力时,你通常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所谓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我们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我们学习、模仿其他人的生理基础,就像我们看人打针会感到疼一样。而且“镜像神经元”是自动被触发的,所以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看到优秀的人,即使无法与他交往,也会让自己的“镜像神经元”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学习模范、学习的心态,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慢慢变成那个样子。
以上7点就是Duckworth博士给出的培养坚毅品质的答案。Duckworth博士还有一个个人网站,上面有更多的关于坚毅的信息,还有关于坚毅的测试。
李笑来老师曾说:学识使人坚毅。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变得坚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