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的中国思想的主体结构、互补结构和信仰结构,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性层面。文化除了精神层面之外,还有现象层面。下面,我就要开始给你讲解中国传统中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我不会简单地描述这些现象,我会为你提炼和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
先来讲政治结构吧。
政治秩序包括两个核心问题:一个合法性,两个治理术。我们之前讲过各家思想提供了解决政治秩序的设想,对应到社会现实,就呈现为政治结构。在这个模块,我会抓住政治制度中的四个关键转型,来帮助你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
哪四个转型呢?我先预告一下:第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从封建制转型到郡县制;第二,治理模式,是从单一的治理到儒道法三家兼用;第三,官员选拔,从察举制转型为科举制;第四,君臣关系,从君主与士大夫共治蜕变为绝对的君主专制。
抓住了这四个转型,你就会把握住古代政治结构的内核了。
这一讲,我先说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型。
在你的印象中,封建制度可能不是一个好制度。唐代柳宗元就写过一篇叫《封建论》的文章批评封建制。他说,郡县制比封建制要好,因为他从安史之乱看到了封建制的弊端,地方权力太大,会威胁中央的统治。但是,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之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法与中央抗衡,越来越缺乏应有的活力。到了明清,士大夫甚至开始怀念西周的封建制。明朝的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一个建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为什么明清的士大夫,要怀念千年前就已经淘汰的封建制呢?
家国天下的封建大一统
过去的历史课习惯把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历史叫作封建社会,从学术角度来说,这其实不准确。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在中国只有西周出现过。《左传》里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把亲信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来保证周王室的权威。这种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就叫封建。
西周的封建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不是说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吗,为什么西周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呢?我这里说的大一统是广义的,如果从国家整合的角度讲,那西周可以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因为在它之前,夏商两朝的政治结构是上下脱节的,上面是一个部落酋长式的君主,下面是互不相干的城市,一盘散沙。到了西周,周天子靠封建制把整个国家整合起来了。
西周封建大一统的核心就四个字:家国天下。
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血缘的、地方的、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什么样的共同体最稳定?除了宗教之外,大概就是血缘了。西周的封建制最有创意的,就是把政治共同体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天子、诸侯跟卿大夫,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就像一个大家庭。周天子在西周社会具有双重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族长;从国家层面讲,他又是天下共主。家族统治与君权统治是一体的。
但是,周天子并不是独裁者,只能说是仲裁者。周天子在中央的权力更多是象征性的。地方上的诸侯和基层的卿大夫有时候权力非常大,大到对自己的封地有独立的自主权,不受天子的支配。说白了,西周的封建制,骨子里就是地方自治。我觉得,这跟现代国家的联邦制度倒是能接得上轨。
西周的封建大一统,给后人留下了两个重要的政治遗产。
第一个是家国一体。我们跟西方的古罗马法来比较一下。在古罗马法里,国与家有明确的法律界限。公法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私法处理家庭的私人事务。而西周的制度,家和国没有明确的界限,国就是大家,家就是小国。
第二个就是伦理政治。在古罗马法里,公是公,私是私,但是在西周,公与私之间、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暧昧。这种政治可以说是一种“私性政治”。国就是家,国家的公共事务也被看成是一家一姓的私人事务。一切都被私人化、相对化了。君与臣、官与民、民与民都是具体的伦理关系,缺少刚性的契约规范。
周秦之变和集权大一统
西周维持了275年,也算一个长命的王朝,但到了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年代,封建制度却维持不了了。为什么呢?
西周的封建大一统靠血缘维持。西周天子的家族统治本来和君权统治是一体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稀释了,天子作为家族族长的权力就不稳固了。这等于说,君权控制不住诸侯,血缘关系罩不住地缘关系了。这就出现了春秋争霸。诸侯不听天子的,连有实力的卿大夫都想当国君。我之前提到的三家分晋,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接连500多年的乱世之后,想要再次实现大一统,就要换一种方式。这才出现了历史学家说的“周秦之变”。当时有不少思想家,纷纷建议君主改革,采用新制度来管理国家。你要知道,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变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一个个封建的土围子,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权力一竿子插到底,有效动员基层社会,重新实现统一。
这些提倡改革的,就是法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就是法家思想的实践。周秦之变以后,基层行政组织取代了宗族组织,官僚制渐取代了家族世官制度。有一个说法叫做,两千年来,皆秦制也。秦制就是郡县制,建立以后,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
以前我们学的中学历史,都把周秦之变,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看作是历史的进步,权力集中在中央,总比权力分散、各自为政好嘛。的确,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帝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有利于天下统一,否则中国早就大卸八块,像欧洲那样都是独立的小国了。不过,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最难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郡县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一样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柳宗元写《封建论》,论证郡县制比封建制要好一百倍,那是唐代后期的文人在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的看法。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两宋以后,中央集权的步伐再也挡不住了。特别是到明清两朝,权力高度集中在朝廷,君权对封疆大吏严加防范,这样一来,大小官员无不战战兢兢。地方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了。要知道,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改革都不是自上而下从中央开始的,往往都是自下而上从地方突破的。地方没有活力,整个国家的活力也就不足了。
怎么办呢?只能从历史的仓库中去寻觅平衡中央集权的武器。顾炎武、黄宗羲这些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发现:西周的封建制不是很好吗?地方诸侯就是父母官,有主动权,对自己的臣民负责,而不是像郡县制下的官员那样,只能对上唯唯诺诺,执行上级的命令。当然,历史再倒退回西周是不可能的,所以顾炎武才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存郡县之名,行封建之实。地方官员可以由中央任命,但要让他们有职有权,不能只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只对上负责,而要成为一方百姓的真正父母官!
今日得到
封建不完全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么负面,那么落后。西周的封建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实现了封建大一统。周秦之变,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建立了新的大一统,这是郡县制大一统。新的制度虽然有效地把权力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力量好办事,但也带来了新的弊端。天下整齐划一,地方就死气沉沉了。于是,明清的士大夫就开始怀念封建制的好处了。我觉得,封建制跟现代的联邦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现代的观念和制度,都能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对应的资源。
今日思考
顾炎武的那句名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你觉得,它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好方案吗?
划重点
1.西周的封建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2.很多现代的观念和制度,都能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对应的资源。